奈良的鹿(第2/2页)

既然所许之心愿多有不能达成者,人类为何还千年不断地拜佛求愿呢?这是因为,人类之所以需要树立起偶像来崇拜,正源于人类先天的缺憾,和永不止息的愿欲。无论这些愿欲关乎美好,还是关乎丑恶。

要知道,人类天生是有所欠缺的。这种欠缺使人类有偶像崇拜的必要,偶像象征着有所欠缺的人类对全知全能的渴望。男人生下来就不具备女人的器官,就是一种先天的匮乏。由于这种匮乏,男人终其一生都要弥补。求偶之心,即从此生发出来。只是在婴儿和残年,性别差异呈现得不足,这种缺憾变得容易忍受。在盛年时期,男人就会像饿狼捕食一样追逐女性,这正是先天缺憾带给个人的致命匮乏。女人缺乏男人雄健的体魄和发达的肌肉,这些也成为男人对女人的致命吸引。

剥离掉男人和女人的性别差异,整个人类社会都对金钱、声望、寿命、不朽,有着深深的欲求。它们并不容易满足。这些愿欲的存在,成为人类需要树立偶像的缘故。佛陀和菩萨,只不过是被人类抓来假以利用的傀儡。佛的面相是释迦牟尼的长相吗?当然不是。所谓“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怎么恰好集于历史上曾经存在的释迦牟尼之一身呢?这些“相”“好”,只是人类借佛陀菩萨之名来诉说自身的欲求。

哪怕一个人在佛像下叩了上百年的头,佛像也不会为他低眉顺目一次。要想让佛像低首,倒也简单,请石匠重新刻画雕琢一下就可以了。这才是真正的因果。觉悟固然不是无明的奴隶,但石头岂能不是石匠的仆从?

因此,佛像砸碎、佛经焚毁,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些又能说明什么呢?除了诸行的无常,业力的不虚。在一个革命氛围甚嚣尘上的年代,雕成佛像的石头和印成佛经的纸张不被砸碎和焚毁才是稀奇古怪的事。偶像本来就是为满足人类的愿欲而树立的,到了革命的年代,人类又有了推倒自身从前树立的偶像的愿欲。这种毁坏偶像崇拜,并不是真的破除了迷信与偶像崇拜,而是去崇拜另一个更加隐晦的偶像。

谁说无神论者不崇拜偶像呢?无神论者并不是什么都不缺,无神论者他也缺钱呀。无神论者会崇拜一切给他带来实用价值的东西,会崇拜权力,会热衷于性。性和权力,是人类根本无明的典型体现。革命的无神论者,对革命的欲求和热情,就是对性和权力的欲求和热情。在他们的崇拜之树上,挂的不是慈悲和智慧,而是暴力和破坏。以身体之豫乐为目的的暴力革命者,供奉的偶像是自身的根本无明。

时隔多年,风气又重新轮回,人类还会把曾经推倒的偶像重新树立起来。这并不是因为偶像有多么重要,而是因为人类在无明的驱使下,愿欲有了新的转向。这种在此而渴望彼,在彼而渴望此的愿欲,即是轮回的动力。

无论孔子还是佛陀,从来都不曾在自己的时代命令门人弟子把语录记下来,以遂流传千古的私心。佛陀在觉悟后的第一瞬间,本欲趣入无余涅槃,即离开此世肉身亡去。因为诸天请求,才答允住世说法。《大智度论》里讲这一段并不是故弄玄虚,而是要说明,法音之所以宣流,有它的殊胜因缘。假如佛陀不因人请而说法,或是为追求不朽而说法,所说之法就一钱不值了。

不朽不是可以求得的。孔子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论语》之所以要收这一句话,和《大智度论》里之所以要讲述住世说法的一节,意义是一样的。佛陀有什么值得崇拜的特殊缘故呢?并没有。佛陀在证悟之前,只是个平常人;在证悟之后,依然是个平常人。智者之所以崇拜佛,全是因为法的缘故。而智者之所以不崇拜佛,也是因为法的缘故。正因如此,禅宗祖师之呵佛骂祖,烧像取暖,才适足以报答佛恩。而懵懂的禅和子效颦妄作,则是愚中之愚。佛,只是法的图腾而已。至于佛经的文字,佛像的器物,更是图腾的图腾了。

但图腾的存在也有它的必要。一件事物其体虽无,其用则有。比如善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没有一样分子原子可以构成善和恶。但善和恶,又是在这个娑婆世界上真实存在的。虽然不由物质构成,但的的确确存在善举和恶行。用佛教的话说,善恶脱离了物质界,不属于“色法”,但属于“行法”。

在娑婆世界,有对善和恶加以区别的必要,有先定地认为善恶真实存在的必要,就像康德认为道德在实践理性中的重要性一样,像基督徒认为上帝的确凿一样。善和恶的区分不是佛教的真谛,但唯有经由俗谛,才有可能通往真谛之门。唯有认定道德在此世真实不虚,人类才有克服自身先天缺憾的可能性。

天生面容姣好的人,自然比丑陋的人更容易受到欢迎。但是,一个相貌平庸的人如果拥有善良、慈悲的美德,会比一个相貌妖冶却残忍、阴毒的人,容易收获更多的关心和爱。同样是漂亮,却有“姣好”和“妖冶”的分别,这也是善恶和道德存在的证据。由于它们的存在,一个人先天的缺憾,就不再不可克服。我们喜爱一个人,多半不是因为这个人的物理构成如何,而是因为这个人身上凝结着许多美好。美德在他身上栖息,得以吸引更多的渴望美德的言行举止在此聚集。所以一个智慧的人,就容易拥有睿智的朋友。一个善良的人,就容易收获善意的回馈。不是美貌把美聚在一起,而是善法让善聚在一起。

所以,为什么那么多人来瞻仰菩萨呢。正是因为,菩萨身上汇聚了善,汇聚了慈悲。为什么菩萨是慈悲的呢?是因为,人类在定义菩萨的时候,就设置了这个属性。慈悲是菩萨的定义。正如,觉悟是佛陀的定义,而威严是金刚的定义。人类渴望拥有慈悲、觉悟、威严诸种品德。这些品德无法看得见摸得着,而菩萨、佛陀、金刚则可以被观瞻和想象。因此,菩萨、佛陀、金刚,就成了慈悲、觉悟、威严的名号。而石头、泥塑、木雕,则是它们的化身。人类真正需要的不是菩萨、佛陀和金刚,而是慈悲、觉悟和庄严。唯有践行这些美德,人类才有可能超越自身天然的局限。其体虽无,其用至大,这种大机大用,即佛教所说的报身功德。

因为这个缘故,人类可以扭转自身先天的缺憾,使之不再具有决定的意义。可以让自身不再像鹿那样,在被外物的役使和主宰中度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