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人间蒸发(第3/3页)

“后来郑艳芳同志多次催问,因一时找不到周曦龙,就把杨锦帆入党的事情耽搁下来。不幸是的,1949年上海解放的第二天,郑艳芳同志不幸牺牲,无人可以证明杨锦帆确系一直在为我党工作。但在此,我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和人格担保,杨锦帆同志确系战斗在敌人阵营中的好同志,应予推倒和改正强加在杨锦帆同志头上的一切不实之词和不公正的判决,特此证明。证明人:中共河北省委机关政治部第三科科长郭恩华。”

审判长:“好。下面我念一下军管会的决定书:申诉人杨锦帆,男,32岁,上海人。原系国民党军统局中校译电员,解放后被控反革命罪,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于1950年1月5日以军办秘二字第10662号决定书判处有期徒刑10年。申诉人虽已亡故,但生前曾3次提出上诉,现由李茂堂等同志提供证明材料,经认定事实清楚,证据可靠,故原判以反革命论罪不当,应予纠正。

“据此,判决如下:一、撤销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第10662号决定书;二、宣告杨锦帆无罪。三、鉴于杨锦帆已在狱中死亡,其妻子也已牺牲,抗战期间其全家已迁往马来西亚,上海已无直系亲属,无人接收本决定书,因此,决定本决定书由民政部门存档保存,并追认杨锦帆为革命烈士。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1950年4月5日。”

全体与会人员热烈鼓掌。

椅子上杨锦帆的照片笑望着苍天……

民居中。一盏煤油灯亮着昏暗的光,赵老师坐在桌旁,杨锦帆抱着头,蹲在墙角,一根接一根地吸烟。

赵老师沉沉说道:“你终于说实话了,是军统怕什么?军统又不吃人,现在解放了,共产党坐天下,还怕你们这些人翻天不成?”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怕你不收留我。”

“我是要过饭的人,所以我能体谅你的难处啊。”

杨锦帆抬起头道:“赵老师,你是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你给我出出点子,我要是回去找军管会讨个说法,会是什么情况?”

赵老师道:“进去容易,出来难。我听说啊,最近政府颁布一个公告,‘反动党团分子登记条例’,知道吗?凡是加入过国民党,在党、政、军、团等部门担任过职务的旧人员,不论是留用人员还是闲居在家的,一律要向政府的登记处进行登记呢。”

杨锦帆疑惑万分地瞪大了眼睛,“什么是反动党团分子?”

“大概是指那些杀人放火、祸国殃民的军阀、土匪、汉奸、卖国贼吧。”

“可是我既不反动,也没卖国,更没干过任何坏事,反而是对共产党有功啊。”

赵老师哂笑一声,“你说得倒好,但怎么证明?一个已经死了的人,想证明自己没有死,不但没死还是个有功之臣,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嘛,这不是难于上青天吗?大兄弟,你千不该万不该,你就不该逃狱。逃狱?逞能啊!你在里头老实待着,这会儿也平反了。现在倒好,成了烈士了,还是个活着的烈士,真是讽刺啊。”

“既然他们评我为烈士,我回去他们也不会处理我吧?”

赵老师严肃地说:“不会处理你?逃狱也是一种犯罪,知道吗?唉,命运跟你开了个不该开的玩笑啊。”

杨锦帆叹道:“唉,窝囊的一生,倒霉的一生。想想真是好笑,我一辈子都处在一种被追击中。1937年父亲送我去德国留学是逃避日本人,到了德国要把我们送上前线,又逃避德国人,回国后数次卧底,逃避的是国民党人的追杀,逃避汪精卫分子的迫害,没想到解放后竟然会逃避共产党自己人的监狱,成了一名货真价实的逃犯,唉,命,一切都是命。”

赵老师拍拍他的肩膀道:“你说你杀过成百个日本鬼子,送给新四军一个兵工厂,杀过数十个大汉奸、大特务,从枪口下挽救过党的重要干部,为共产党提供过重要情报,还参与过刺汪行动,可是凡事都要讲证据的,你拿得出证明吗?”

“证据,不是没有,但我……一个也拿不出来。本来还有一个黎大哥,他一直想引领我走向光明,参加革命,但现在我上哪儿找他呀?即使找到他,他也无法证明我为共产党做过许多好事。这也许就是我们密码破译人的宿命吧。”杨锦帆慨叹道:“我杨锦帆英雄一世,光明磊落,俯仰无愧于天地良心,也算中国密码界的第一人,可如今却落到这步田地,唉……命啊!”

赵老师走近杨锦帆,蹲在他身旁,顺手递给他一根烟,替他点着火,“大兄弟,能当得起‘无名英雄’这4个字,才是真正的崇高,真正的伟大,真正的不朽啊!”

杨锦帆知道自己回不去了,他抬头望天,禁不住热泪长流,抱头‘呜呜’地痛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