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由岁月(第2/9页)

古代亚洲天神下凡与灵魂转生之说的遗迹,就在这种谐趣而又颇富弹性的文体之中残存了下来。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熟知这样的观念:在他们的今生今世之前,可以有过前生前世——可能曾在以前的肉体中,在以前的时代中,在以前的情况之下生活过。当然,严格地说,他们并不信奉此种学说;这个观念的里面并无任何教条的成分。那只是磨炼想像官能,设想自身处于种种不同情况和环境之中的一种练习,一种游戏而已。此盖由于写作这样一种传记,就像研究文体和玩珠戏一样,可对过去种种文化、种种时代,以及种种国度,做一次谨慎而又小心的透视。他们学着将他们的本身视为面具,视为永恒实体的一种无常外衣。写作此种传记的风习,不但有其引人入胜的地方,而且亦有许多实际的好处,否则的话,也许就没有这种历久不衰的劲头了。顺便一提的是,有不少学生,不仅多少有些相信转生之说,而且还相信他们自己杜撰的那些传记真实不虚。由此可见,这些想像而成的前生前世,大多并不止是文体的习作和历史的研究而已,同时也是意愿的造物和随意的自描。作者将他们自己铸成他们渴慕的人物了;他们将自己的梦境和理想描绘出来了。从教育的观点来看,写作这种传记的主意,也还不恶。它们为青年的创作冲动提供了合法的发泄管道。若干代以来,严肃的创作性作品虽因受到蹙额的待遇而为学术研究和玻璃珠戏所取代,但年轻人的艺术创作并未因此受到压服。它在这些往往被炼成短篇小说的传记中找到了一种安全的表现手段。尤甚于此的是,有些作者在写此种传记的当儿向自觉的国度跨进了一步。

又,学生们往往利用写作此种自传的机会,对当前的俗世和卡斯达里作指责性相革命性的发泄。对于此类攻击,老师们通常都以体谅的慈爱视之。此外,在学生们享受最大自由而不受严密监督的时期,这些传记对于老师了解学生的言行也极有裨益;它们对于作者的智德或品学往往提供极其明白的揭示。

约瑟·克尼克所写三篇这样的传记,已被保存了下来,我们打算将全文照录于本书之末,也许是本书最为珍贵的部分了。他是否只是写了这三篇,或是否另有散佚,可资揣摩的地方很多。我们可以确知的一点只是,克尼克交了他的第三篇作业“印度生活”之后,教育委员会秘书曾有指示说,如果再写任何传记作品的话,他不但应该以接近现代的历史时代为背景,而且要多多旁征博引,尤应注意历史的细节。我们从轶闻与函牍之中获知,其后他曾着手为一篇以18世纪为背景的传记下过一番初步的研究工夫。他让他自己扮演一位斯华比亚地方的牧师,后来背离教会而投向音乐,他曾当过约翰·亚伯瑞克·班吉尔的弟子,做过伊鼎革的朋友,且曾在辛善道夫的莫拉维亚兄弟教派的会众中作过来宾。我们知道,他曾阅读并笔录大量古老而且往往过时的相关书籍,其中既有谈论教堂组织、虔信教徒,以及辛善道夫的文章,亦有讨论那个时期的祷文和教堂音乐的著述。此外,我们还知道他曾迷上灵能派主教伊鼎革,曾对班吉尔导师有过真正的敬爱之情;他曾不厌其烦地请人从班吉尔的肖像摄制一张相片,安置在他的书桌上面。并且,他曾尝试将他对辛善道夫好恶相克的地方做过一番诚实的描述。但到最后,他因以已习的东西为满足而放弃了这个计划。他说他已失却写作传记的兴味了。因为,弄到这些材料之后,不但要从太多的角度去研究其中的主角,还要聚集太多的细节加以描绘。由这些陈述看来,我们与其将他完成的这三篇传记视为一位学者的著述,不如看作一种诗情的产物,比较适当。我们这样说,相信对它们并无任何不公之处。

克尼克除了已经享有随意自选研究科目的自由之外,如今终于又得了另一种不同的自由与轻松。毕竟,他一向就是一个跟其他学生不一样的学生;他不仅曾经受过严格训练,做过精确的课业,有过老师的小心督导和审察——总而言之,有过严格的学校教育,而且,除了所有这一切之外,由于他与普林涅奥的特殊关系而担负过重大的责任,这种压力固然曾经激发了他的最大潜能,但也大大地消耗他的精力。他在扮演卡斯达里公共辩护人这个角色时,曾经负起确非他那种年龄和能力所堪负荷的责任。他曾冒过严重的危险,而其所以获得成功,亦只是运用他那过人的意志和才能。实在说来,如果不是音乐导师从旁大力协助的话,他就不能将他所负的任务贯彻始终。

克尼克在华尔兹尔度过那几年非比寻常的岁月之后,我们发现他——一个刚刚24岁的青年——不但比他的实际年龄早熟了一些,而且还显得有些紧张或疲劳过度的样子,但令人颇为讶异的是,却没有可见的损伤迹象。不过,显而易见的是,他的整个活力,已被榨到完全干枯的程度,关于此点,我们虽无直接的文献可资证明,但从他运用他曾深切渴望、但好不容易得到的最初几年的自由时光看来,仍然不难看出一些蛛丝马迹。在学校最后几年期间立于那样一种显眼的地位之后,他立即而且毫无保留地自大众的眼前引退了。一点不错,我们只要将他那时的行迹查看一下,就会得着这样一种印象:如果事实可能的话,他早就使他自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似乎没有任何环境和社会对他能有足够的体谅,似乎没有任何生活方式对他能有足够的隐蔽。例如,他对戴山诺利的几封冗长而又恼怒的来信,起初还作潦草而又勉强的答复,而后竟完全相应不理了。克尼克这位著名学生,完全消失了,人们再也找不到他的踪迹了;但在华尔兹尔,他的名声不但继续传扬着,而且后来竟成了一种令人神往的传说。

在自由研究年代展开之初,他曾为了上述原因而避开华尔兹尔。这意味着他曾暂时回避大学与研究所的珠戏课程。从浅处看来,他曾特意忽视珠戏的课程,但我们知道的情形正好相反,他这种看似完全任性而又脱轨,并且完全出乎常情的做法,不仅曾受珠戏的影响,而且还因此使他回向珠戏并为珠戏献身。关于此点,我们打算稍加详述,因为他的这种特性非常显著。约瑟·克尼克以如此奇怪而又极其特异的方式运用他的研究自由,显示出他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天才青年。在华尔兹尔求学的那几年间,他不但曾像往常一样修习了珠戏入门,同时也参加了它的复习课程,并且还在最后一年中在他的朋友间赢得优秀选手的赞誉。而且,当时他还对这种戏中之戏产生了十分浓烈的兴趣,以致在修完另一份课程而在尚未离校之前获准参加为第二阶段选手而开的一门课程,这在当时实在是一种非常稀有的殊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