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康熙皇帝的极端手段,纳兰性德的传奇人生(第4/7页)

纳兰性德的母亲则是更加大名鼎鼎的阿济格的女儿,是努尔哈赤正宗的孙女。算起来,纳兰性德和玄烨是堂姑表兄弟。

明珠大约是在顺治十一年前后结的婚。那时,他家的世职由他哥哥袭任,他只能自己出来闯前程,于是,成了顺治皇帝的宫廷侍卫。结婚时,他的妻子更倒霉——两年前,随着叔叔多尔衮去世,她的父亲阿济格在剧烈的政治斗争中被控告图谋不轨,抄家入狱,并被革除宗籍,他的家庭不再被承认属于皇族,不久在监狱里被处死。这位皇家格格也就变得十分破落寒酸,好在她嫁了一个极为聪明能干的丈夫,且婚后二人感情甚笃,纳兰性德就是他们夫妻恩爱的结晶。

史料中,对于明珠的记载很多,而对于纳兰性德母亲的记载很少,我们只看到了一则,还对她十分不利。史书记载说,明珠的这位夫人悍妒异常,在明珠位极人臣之后,她仍然不允许丈夫和家里的侍女交谈。有一次,夫妻二人聊天,明珠偶然提到家里一个婢女眼睛长得漂亮。第二天一早,明珠起床梳洗时,夫人命一个男仆将脸盆放在明珠面前,里面盛着的,是那位侍女的双眼。这段记载,出自大清宗室昭槤著名的《啸亭杂录》。昭槤是皇族成员,对大清上层的各种秘密了如指掌,他的这本书历来为史家所推重。假如这里记录的东西是真实的话,这位女士就太令人恐怖了。这样一个凶悍的妇人,居然能够养育出纳兰性德这样一颗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也算得上是个异数。

我们很难想象,当时,满族只有几十万人口,他们走出游牧渔猎生活的时间很短,几十年前,刚刚借助蒙古文字母,创造出了满文。据懂这种文字的人说,那是一种很难进行复杂表达的文字。到玄烨和纳兰性德大放异彩的时刻,他们进入中原地区也才仅仅三十几年。什么样的机缘条件,竟能够培育出这样两位人物?真是一个有趣的文化史命题。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纳兰性德《采桑子》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捣碎。还睡,还睡,解到醒来无味。

——纳兰性德《如梦令》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纳兰性德《画堂春》

这样的词句,就是放到柳永、李清照的时代,也应是毫不逊色。一句“天为谁春?”想必能问得普天下文人骚客张嘴结舌、黯然神伤了。“银河亲挽,普天一洗。”仅仅八个字,胸襟、抱负、才情、灵性便直追李、苏。那深受三纲五常浸染的明清时代诗界词坛,在这八个字面前,变得灰头土脸,再无神气。

在《原诗》一文中,纳兰性德写道:“十年前之诗人皆唐之诗人也,必嗤点夫宋。近年来之诗人皆宋之诗人也,必嗤点夫唐……矮子观场,随人喜怒,而不知自有之面目,宁不悲哉!”寥寥几句,便道出了中国数千年文化的痼疾之所在,为千年少见的真知灼见,真乃千古之评也!读他的诗文,令人常感疑惑:这位满洲少年,怎么会有如此纵横洋溢、飞扬灵动的才气?

在康熙皇帝的博学鸿儒科中,一些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一流学者、诗人被网罗其中。陈维崧是著名东林党人、明末四公子之一陈慧贞的儿子,当时影响最大的词人,号称阳羡词派宗主,他的词为天下所传唱。朱彝尊是浙江秀水人,为浙西词派领袖,是极负盛名的学者诗人。严绳孙是明末刑部侍郎严一鹏的孙子,他在考试时借口眼睛有病,只写了一首诗,并且其中有的文句还不通。康熙皇帝特别指示:修明史不能没有此人,结果,以二等最后一名被录取。毛奇龄也是名声很响亮的人物,在答卷时大写女娲补天,康熙皇帝没有在政治上计较,将他取为二等。这是一些思念前明、仇视大清却又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们视公侯权贵如粪土,偏偏全都是纳兰性德的挚友。他们当中,最大的比纳兰性德大三十多岁,最小的也比他大近二十岁,没有人拿纳兰性德当宰相公子,却全都表现出对这位忘年小友的真心喜爱。他们在一起诗酒唱和,光风霁月,其乐也融融。

在此期间,纳兰性德利用他的特殊身份,做了一件很是令人称道的好事,就是帮助顺治年间遭受“科场案”迫害的著名读书人恢复自由。

科场案是清朝开国初期最著名的冤假错案之一,发生在顺治十四年。这一年,正值三年一次的乡试之年。当时,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在省里举行的叫乡试,中选者是举人。第二年在北京举行会试,中选者就是进士。顺治十四年江南乡试时,发榜之日,舆论大哗。不久,就传出两位主考官贪赃受贿、徇私舞弊的各种细节。以至于这两位考官离开南京时,众多学子追着他们乘坐的官船沿江唾骂,并用砖瓦石头抛打。丑闻传到北京后,顺治皇帝决心严厉惩处。本来,惩治贪官污吏是对的。可是,顺治皇帝和他的大臣们却想借此机会镇压江南的反清情绪,于是,惩罚行动迅速扩大化,演变为一场真正的冤假错案。

当时,两位主考官、十八位同考官全部被处死,家产充公,妻子籍没为奴。考生除了参与作弊者之外,许多被诬告的著名学者、才子,如桐城方拱乾、方孝标父子、兄弟、妻子一门和吴江吴兆骞等一百多人都被籍没家产,锒铛入狱,并被发配到当时令人谈而色变的极苦寒之地宁古塔。

这是先皇帝御定的钦案,是故,没有人敢为他们说话。二十多年过去,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陆续死在宁古塔。纳兰性德从他的那些汉族好朋友口中,知道了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于是开始设法营救。我们无法知道他都做了一些什么,但确实有人被陆续释放回来。《清史稿》中也记载了纳兰性德营救著名江南才子吴兆骞的事迹,可惜过于简略。当时,纳兰性德是康熙皇帝身边的侍卫,尽管康熙皇帝对他很看重,但仍属人微言轻。他很有可能是说服了自己的父亲,通过这位当朝重臣办成这件事。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纳兰性德出了一笔钱,将吴兆骞赎回来的。不管怎样,《清史稿》描述说:“士尤称之”——他的义举受到读书人广泛好评。

纳兰性德才华横溢,为人却极为谨慎,避而不谈世事、政事。他的忘年挚友严绳孙说他“惴惴有临履之忧”,意思大约是说他时常处于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状态之中。我们无法知道,他究竟为什么会这样。按理说,他出身世家豪门,二十岁出头——康熙十四年就考中了进士,是满族人中少见的学识渊博、风华绝代人物,本来应该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才对,为什么他会如此忧伤抑郁?至今,这始终是一个解不开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