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士兵(第4/4页)

[58]黄仁宇:《阙汉骞和他的部下》,黄仁宇:《地北天南叙古今》,台北:时报文化,1991,第130页。

[59]张书麟:《我的军队生活》,《青年界》第5卷第2期,1948年3月,第30—33页。

[60]黄仁宇:《阙汉骞和他的部下》,143页。

[61]陈贤宗:《服务十周年回忆录》,《军需学校第七期学生班通讯》第9号,1947年1月,第25页。

[62]陈贤宗:《服务十周年回忆录》,第26页。

[63]黄仁宇:《阙汉骞和他的部下》,第144页。

[64]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台北:时报文化,1989,第320页。

[65]陶孟和:《一个军队兵士的调查》,《社会科学杂志》第1卷第2期,1930年6月,第115页。

[66]冯玉祥:《冯玉祥致委员长支亥电》,《蒋冯书简》,第70页。

[67]刘峙:《建军的基本条件》,《建军导报》第1卷第2期,1944年8月,第6页。

[68]戴坚:《士兵识字教育实验谈》,《军事杂志》第162期,1945年1月,第38页。

[69]黄仁宇:《阙汉骞和他的部下》,第141页。

[70]青年军人丛书编辑委员会编《青年远征军剪影》,军事委员会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编练总监部,1945,第135页。

[71]杨安铭:《对步兵教育应有之认识》,《军事杂志》第166期,1945年6月,第2页。

[72]陈曼玲:《抗战与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军史研究编纂委员会编《抗战胜利四十周年论文集》上册,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6,第876页;陈存恭:《青年军的征集与编组》,青年军史编辑小组编《青年军史研讨会论文集》,台北:编者印行,1986。

[73]根据陶孟和1929年对山西一部队946名士兵的调查,士兵自认家庭贫穷者占73%,将足用度者占24%,有余者占3%。参阅陶孟和:《一个军队兵士的调查》,第115页。

[74]谭继禹:《戎马琐忆》,未注出版时地,第7页。胡静如:《烬余掇拾》(稿本),第33回。

[75]《关于兵役的话》,《大公报》(重庆)1942年10月14日。

[76]根据刘大中和叶孔嘉的估计,1933年时全国7-64岁的就业人口(working population)中,从事农业者占79.1%;男性就业人口中,从事农业者占74.9%。参阅Ta-chung Liu and Kung-chia Yeh, The Economy of the Chinese Mainland: National Incom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1933-1959,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5, p.182.

[77]白崇禧:《现代陆军军事教育之趋势》,出版地点不详,1945,第107页。

[78]U.S.Military Reports: China, 1911-1941, Reel V, April 30,1928.

[79]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Mission to China,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the Chief of Military History, Department of the Army, 1953, p.153.

[80]Theodore H.whitc, ed., The Stilwell Papers,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48.,p.130.

[81]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Mission to China, p.386.

[82]Liu, A Milit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p.141.

[83]Lary, Warlord Soldiers, p.39.

[84]刘凌云:《天井关保卫战——刘元勋将军歼敌纪实》,《山东文献》第13卷第4期,1988年3月,第103页。

[85]张晴光:《血战余生》,台北:商务印书馆,1985,第43页。

[86]黄仁宇:《阙汉骞和他的部下》,第142页。

[87]黄仁宇:《阙汉骞和他的部下》,第141—142页。

[88]张晴光:《血战余生》,第43页。

[89]刘凌云:《天井关保卫战——刘元勋将军歼敌纪实》,《山东文献》第13卷第4期,1988年3月,第103页。

[90]梁敬:《史迪威事件》,台北:商务印书馆,1971,第66页。

[91]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s, p.153.

[92]Wedemeyer, Wedemeyer Report!, p.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