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士兵(第3/4页)

[22]《第三科主管各战区各集团军上校以上参谋人员名册》(毛笔原件),档号769/280,军令部档案。

[23]张赣萍:《弹火余生述》第2册,香港:香港文史出版社,1968,第177页。

[24]Coox,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Japanese Military Establishment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p.10.

[25]蒋介石曾在一次参谋长会议中比较国军和日军的参谋素质:“大家看看敌人方面,他一个上尉参谋,派到前方,就可以指挥旅部、团部作战业务,他们参谋之精于后方勤务,更不必说了,我们现在不仅中级参谋人员,就是一般高级参谋长和参谋处长,对于指挥作战和主持业务的效能,是不是都能赶上人家的上尉参谋呢?如果我们不从这一点上力求上进,我们就不能打胜仗!外国军队之所以战斗力强大,一切组织训练与技术,能够不断进步,就是因为他们幕内有一班精明强干的参谋人员!”参阅蒋介石:《参谋长会议训词(二)》,《蒋总统思想言论集》卷15,第308页。

[26]美国总统罗斯福即曾批评史迪威“明显地痛恨中国人”。史迪威在所提于印度训练中国军队的建议中,有一项建议是要将国军营长以上军官撤换,改以美人担任,并派联络官控制中国军队,一如美军在加勒比海国家训练殖民地军队所用的办法。参阅Luo Rongqu, “China and East Asia in America’s Global Strategy, 1931-1949,” in: Harry Harding and Yuan Ming, eds., Sino-American Relations, 1945-1955: A Joint Reassessment of a Critical Decade, Wilmington, De.: SR Books, 1989, p.279.

[27]曹聚仁、舒宗侨:《中国抗战画史》,联合画报,1947,第137页;Carlson, The Chinese Army, p.30.

[28]陈诚和何应钦的不和,即为最著名的例子。参阅方靖:《追随陈诚二十年》,中国政协浙江省委员会文史编辑部编《陈诚传》,华艺出版社,1991,第50—52页;Donald G.Gillin.“Problems of Centralization in Republican China: The Case of Ch’en Ch’eng and the Kuomintang,”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9:4(August 1970), pp.844-847;Lloyd E.Eastman, Seeds of Destruction: Nationalist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937-1949,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pp.143,156.

[29]刘凤翰:《抗战前期国军之扩展与演变——陆军部分(一九三七·七—一九四一·八)》,“中华民国建国八十年”学术讨论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华民国建国八十年学术讨论集》第1册,台北:编者印行,1992,第466页。关于抗战前陆军兵力的统计,还可参阅陈诚:《八年抗战经过概要》,未注出版地点,1946,第2—3页;何应钦:《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史》,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2,第24—27页。

[30]Claire L.Chennault, Way of a Fighter, New York: G.P.Putnam Sons, 1949, p.40.

[31]曹聚仁、舒宗侨:《中国抗战画史》,第120页。

[32]Liu, A Milit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pp.147-148.

[33]白崇禧:《五年来军训重要设施之检讨》,《军事杂志》第149期,1943年6月,第5—6页。

[34]Liu, A Milit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p.148.

[35]详见本书第三章。

[36]Report: Statement on Commissioned Personnel Strength and Classification as to Training, January 28, 1936. in U.S.Military Intelligence Reports: China, 1911-1941, Reel V, pp.521524.

[37]Report: Statement on Commissioned Personnel Strength and Classification as to Training, January 28, 1936. in U.S.Military Intelligence Reports: China, 1911-1941, Reel V, p.521.

[38]“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抗日战史:战前世界大势及中日国势概要(二)》,台北:编者印行,1986,第62页。

[39]冯玉祥:《冯玉祥回忆录》,文化出版社,1949,第152页;冯玉祥:《蒋冯书简》,中国文化信托服务社,1946,第123页。

[40]周至柔:《如何建立现代军事教育制度》,台北:实践学社,1951,第18页。

[41]陈瑞安:《抗日战争中的陈明仁将军》,《湖南文史资料》第28辑,1987年12月,第130页;邱中岳:《远征》,台北:邦信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8,第74页。在某些部队甚至有一项传统,即连长如为行伍军官,第一排排长则必为军校毕业生,以利平时的教育和训练。参阅徐枕:《阿毛从军记》,台北:福记文化,1987,第152页。

[42]Report: Statement on Commissioned Personnel Strength and Classification as to Training, January 28, 1936. in U.S. Military Intelligence Report: China, 1911-1941, Reel V, p.524. 军校毕业生与行伍军官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参阅徐枕:《阿毛从军记》,第130页。

[43]冯玉祥:《蒋冯书简》,第123页;徐枕:《阿毛从军记》,第131页。

[44]陈瑞安:《抗日战争中的陈明仁将军》,第130—131页。

[45]另一项资料指出,1943年时,国军各部队的中、下级干部约140 000人,其中正式军校出身者有37 587人,约占27%,其余均系非正式军校出身与行伍军人。参阅何应钦:《对五届十一中全会军事报告(三十一年十一月至三十二年八月)》,何应钦:《何上将抗战期间军事报告》,台北:文星书店,第562页。

[46]军事委员会铨叙厅编《第一期第一届陆海空军官佐任官名簿》第1册,第41—247页。

[47]刘福祥:《“小委员长”陈诚》,王维礼编《蒋介石的文臣和武将》,第239页。

[48]Ch’i, Nationalist China at War, p.60.

[49]“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黄埔军官学校校史简史简编》,第180页。

[50]Liu, A Milit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p.149.

[51]Liu, A Milit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p.149.

[52]徐乃力:《抗战时期国军兵员的补充与素质的变化》,《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第3期,第53页。关于抗战前夕国军各部队战力的评价,另可参阅防卫厅研修所战史室编《支那事变陆军作战(1)》,东京:朝云新闻社,昭和五十年,第104—105页;刘凤翰:《论抗战前日人对中国军事之调查》,第368—383页;Carlson, The Chinese Army, chap.6.

[53]汤恩伯:《部队的缺点在那里》,汤故上将恩伯逝世十周年筹备委员会编《汤恩伯先生纪念集》,台北:编者印行,1964,第61页。

[54]张赣萍:《弹火余生述》第2册,第177页。

[55]白崇禧:《白主任委员训词(二)》,军事委员会校阅委员会编《陆海空军校阅手簿》,出版时地不详,第61页;贾廷诗、马天纲、陈三井、陈存恭等访问兼纪录:《白崇禧先生访问纪录》,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第535—536页。

[56]张赣萍:《弹火余生述》第2册,第253页。

[57]徐乃力:《抗战时期国军兵员的补充与素质的变化》,《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第3期,第12—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