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文成复法(第3/4页)

拓跋濬下诏拜高允为中书令。中书令是正二品,连升两级,相当于现在的书记处书记,而且中书令一官在南北朝最为清贵华重,只能由有文学才望者担职。

陆丽一看高允要升官了,忙奏道:“高允虽然蒙受陛下您宠待,但是,他家的生活相当贫困,妻子和孩子没有生活来源。”

高允清贫得养不起子女妻儿这是拓跋濬没有想到的。中书侍郎怎么也算厅局级的干部,会穷到这种地步!拓跋濬对陆丽很不满意,面有愠色,怒道:“你为什么不早说?看朕准备重用高允才告诉我他家穷?”

善于巴结的人分几个层次,最高级的,在你未发迹的时候就知道有价值,吕不韦视秦国公子异人奇货可居。差一点的呢?在你时来运转的当口扶你一把,像陆丽这种人。最末流的,才跟在高官或老板后头拍马屁,这种人付出的最多。按照能量守恒定律,有眼光的人费时间但省力,目光短浅的人省时间费力。费时间的,无非再等一等。费力的呢?有时讨不到好去。

说话的当天,拓跋濬亲自来到高允家视察,过几天再去万一作秀怎么办?

只见:草屋数间,几床粗布被褥,床上摆放着旧麻絮做的棉袍,厨中空荡荡,只有一些青菜和食盐。拓跋濬由衷尊重,叹息不已:“古人之清贫岂有此乎?”北魏皇帝称呼臣下有个习惯,均直呼其名。从这一天起,文成帝不再直呼高允的名字,而尊称为令公。令公之名,扬于青史。

拓跋濬重用高允,除了他清正无私,治国有良策之外,他能安抚北方势力强大的汉人豪强也是一个原因。

血缘关系的融合是民族融合之根本。美国种族矛盾近年来有缓解的迹象,原因在于白人与黑人慢慢开始联姻。包括中国各个民族,血缘关系很重要。

北魏帝国又诞生了一位有汉人血统的皇子。她的母亲李氏是南朝人,是一个卑贱的宫奴。

叁 梁国李氏

拓跋联盟至代国,历代皇后均为异族女子,不和本族女人通婚。通过不断联姻扩大种族是拓跋部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北魏国始祖神元皇帝力微娶妻没鹿回部大人之女纥豆陵氏,即孝文汉化后的窦氏。其后几任部落联盟首领多娶乌桓女子。老代王什翼犍与慕容鲜卑联姻。拓跋珪的母亲是匈奴贺兰部女儿。

北魏建国以来,皇帝一般有两个皇后,一个正式皇后,一个被后代皇帝追封的皇后。拓跋珪的正牌皇后是慕容氏,后代追封的皇后是匈奴人刘氏。明元皇帝拓跋嗣生前未立皇后,宠妃羌人姚氏死后被册封皇后,为后代皇帝追封的皇后是汉人杜氏。太武帝拓跋焘皇后匈奴赫连氏,死后追封代北贺氏为皇后。文成皇帝拓跋濬的母亲柔然人郁久闾氏也是死后追封。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先皇嫔妃被下一任皇帝追封呢?因为她们都是帝母。她们的遭遇验证了一句话:“世事无常,红颜薄命!”

母以子贵。中国封建社会宫廷中,诸皇妃以生儿子为荣,母亲为儿子能继承皇位,对老皇帝争宠献媚,费尽心机,一旦儿子立为太子登上帝位,母亲便被尊为太后,享齐人之福,荣耀无边。这种情况在北魏宫廷不存在,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立下的规矩是:立太子先杀其母。

本书第一部已探讨过“子贵母死”政策的起源,以及所要达到的效果,不必重复论述。“子贵母死”作为北魏国一条铁的律令,七代君王严格冷酷地执行。自道武帝拓跋珪末年到献文帝拓跋弘皇兴三年六十年间,共有五位皇后死于这条野蛮的诏令下,梁国李氏是第四位。

李氏本是宋朝人,与拓跋濬的千里姻缘曲折多难,两人一见钟情,爱情故事离奇哀婉。在今天我们可以称之为“一夜情”。

李氏家住寿春,父亲李方叔做过刘宋的济阴太守。李氏出生,李方叔逢人便讲我的女儿必将大贵。他是如何看出来的?想必批了八字,用易经推的。李氏长大之后,姿容美丽,窈窕动人。

南北朝第二次元嘉大战,拓跋焘率大军南下饮马长江。侄儿永昌王拓跋仁率军攻打寿春,在李家后宅偶遇姿色妍丽的李氏,抢到军中纳为姬妾。陆丽等人发动政变拥立拓跋濬,时任长安镇将的拓跋仁谋反被诛杀,李氏没入皇宫为奴。两次为奴的经历,难以让人相信李氏会如父亲所料的那样大富大贵。改变命运的一刻是李氏进入皇宫三个月后的一个初冬清晨。冬雾迷漫,秋菊飘香,由城北曲折流淌进入平城皇宫的如浑水冰凉刺骨。闲来无事的拓跋濬登上白楼举目远眺,一眼瞧见正在劳作的李氏。

体态风流,袅娜纤巧。布衣荆钗难掩天生丽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凄凉缠绵的情致挑动了年仅十四岁、情窦初开的少年朦胧的情欲。

拓跋濬动情地对左右侍从道:“此妇人佳乎?”(这女子长得漂亮吗?)侍从们点头附和:“世上所罕!”拓跋濬从高台下来,一路跟着李氏到了斋库。斋库是皇宫内存放货物的仓库。拓跋濬按捺不住心头的情欲,在仓库里和李氏翻云覆雨,春风一度。

李氏年过花季,做这事自是从容,何况皇帝不容抗拒。可不想这场姐弟恋仅仅做了一次,便珠胎暗结。拓跋濬很快将这件事忘到脑后,一路到南方城市信都、中山观察风俗,第二年夏天去阴山避暑,视察塞北六镇。

李氏怀孕之事掀起北魏宫廷一场轩然大波。

谁掌管着拓跋濬时代的北魏后宫对梁国李氏的命运至关重要。

拓跋濬年轻未立皇后,生母郁久闾氏不在人间,但仍有皇太后。北魏宫廷前期有两种皇太后,一种是先皇皇后;一种是皇帝乳母。“子贵母死”的政策使太子没有生母,往往和喂养自己的乳母关系亲密,如同亲母子。太武帝拓跋焘曾封乳母窦氏为保太后,后来干脆尊为皇太后。拓跋濬的乳母常氏同样被尊为保太后,不久成为北魏国的皇太后。

常太后不仅哺育了拓跋濬,而且对他有救命之恩。宗爱发动政变谋杀太武帝,一度想对皇孙下手。常氏冒着砍头的危险背着父母双亡的皇孙逃出平城,藏身鹿苑丛林,直到陆丽等人成功发动军事政变。

太皇太后赫连氏屈从宗爱,平叛之后悄无声息地去世。宫中一切事务全是常太后说了算。史称常太后“慈和履顺”。这位循规蹈矩、慈祥安和的老妇人祖籍辽西。干吗要提到辽西呢?辽西是原北燕国土,宫中辽宁一带的人很多,除了常太后,还有冯昭仪。冯昭仪是北燕国主冯弘的公主,送给拓跋焘和亲。

冯氏与拓跋氏两家皇室之间的关系到此远远没有结束。冯弘有个儿子冯朗举辽西投降北魏,受封辽西王,官至秦、雍二州刺史。后来因罪被杀,家财抄没,冯朗年幼的女儿冯氏没入宫廷。冯氏出生于长安,母亲乐浪王氏,当时的高句丽人,即今朝鲜平壤一带的人。冯氏具有汉、朝鲜两种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