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文成复法(第2/4页)

贰 清官楷模

鲜卑是胡族,北魏是少数民族政权,边地民族的纯朴形成了北魏帝国朴素的治国方略。中国古代的历史学家们讲历史的时候,总喜欢从三国直接跳跃到隋唐,中间无非轻描淡写地讲述一下淝水之战和孝文汉化两段故事。故事主角苻坚和孝文帝元宏是何种样人,学生们听得稀里糊涂,更不用说北魏和南朝的历史了。人们以北魏的胡人统治为耻,以南朝骨肉残杀、内乱迭起为耻,根本不去探讨这段历史中有益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两晋时期的胡人政权,匈奴汉国、匈奴前赵、羯族后赵、氐族前秦、羌人后秦,最多不过三世就失败了。与生俱来的强烈危机感让拓跋鲜卑人不敢有丝毫松懈,这是北魏年轻皇帝普遍早熟的原因之一。

拓跋濬十三岁登基,在不到十三年的执政生涯中,修正太武帝拓跋焘激进的变革措施,成功安抚汉和鲜卑等各民族的人心。可以说,北魏帝国在民生方面所做的一切,不比两汉和三国差。

北魏的施政纲领概括起来有两点,节俭和反贪。用禁酒提倡节俭;用酷法威慑贪腐。

饮酒之风,魏晋南北朝风行一时,大有盖过殷商的风头。酿酒业实为一种靡谷耗粮的粮食加工业。古代农业不发达,当粮食歉收之时,酿酒会推动粮价上扬。喝酒误事,滞碍政务。魏人世风剽悍,喝大了,该出手时就出手,动手打架,舞刀弄枪,伤人性命。

历史上,周公颁行过《酒诰》禁酒。西汉建国前期曾经禁止群饮,不准没事凑一块请客喝酒。北魏做得更绝,颁行禁酒令。酿酒、卖酒、饮酒的人一律斩首。

北魏对贪污腐败官员的惩处是历朝历代首屈一指的。拓跋焘太平真君年间曾规定“赃四十匹,处死!”当他发现效果不明显时,加重处罚,“赃三匹皆死!”拓跋濬更加严厉,“百官赃满二丈者皆斩!”拓跋濬增设侯官。侯官是特务组织,大致拥有现代国家安全局和检察院部分职能,监察政府各部门、地方各部门的官员。侯官们微服出访,无孔不入,寻找官员过失。一旦发现,严加追查、严刑拷打、逼招口供。

很多人为北魏官员鸣不平,因为北魏做官是出义务工,不付报酬没有工资。不给钱,还不让贪污,怎么过活啊?也忒苛刻了吧!

这是鲜卑人和汉人看问题的不同之处。北魏的前身代国是一个部落联盟,氏族社会平均分配财产的习俗浓厚。北魏建立之后,开国君主拓跋珪按等级分配财物,部落大人、群臣、将士们人人有份,份额不等。既然按等级分配,官员本来拿得多,没有必要另拿一份。进入中原之后,出来做官的大多是士族豪门子弟。豪门控制资源土地,是富有阶层。你们出来做官,也没有必要拿国家的钱。

北魏帝国的财政体系不完善,皇室和国家财政分得不清,财政收入大多进入皇室,君主的赏赐等于发薪水。

除了打击贪污之外,北魏政府不允许官商勾结,更不允许官员经商。那样做会造成社会不公平竞争,减少民众收入。拓跋濬思路清晰,他说:“为政之弊,莫过于此。”官员经商比贪污受贿更可恶,“一切禁绝,犯者十匹以上皆死。”

官员经商有暴利可图,禁止相当困难。拓跋濬的父亲,那位后来追认的景穆皇帝拓跋晃多精明的一个人,“营立私田,畜养鸡犬,乃至贩酤市廛,与民争利。”不听高允劝阻,触怒拓跋焘惊吓而死。应该说,我们现在仍没有北魏政府反贪反腐之魄力。

北魏政府在社会救助方面做得有声有色。一有灾荒,必定救灾,经常“开仓廪以赈之”、“出布帛仓谷以赈贫穷”。对于看不起病的贫民,国家负责免费医疗。“民有病者,所在官司遣医就家诊视,所须药物,任医量给之。”中国传统政治好的一面,北魏政府几乎全做到了。这源自皇权不断加强,源自北魏帝国对鲜卑和汉人豪强严厉的控制,而在南朝,这是不可能的事。南朝政府只能寄希望门阀士族和庶族富翁的慈善之举。

当然,北魏官员不发薪水,一些家庭贫困的官员深受其害,比如高允。高允出自士族豪门,可少年时代父亲去世,高允放弃家财给两位兄弟出家为僧,从此家境贫困。高允做官清廉,任征南大将军杜超的从事中郎时,和几位幕僚一起巡查诸州,查断各地的案件。那些位幕僚因收受贿赂犯了事,唯独高允以清平获赏。

这样一位清廉的官员怎么生活?高允有时教授,招收过一千多学生。学费有没有不清楚,腊肉还是有的。再者,依赖两个儿子砍柴度日。

中国传统文化常常依据道德将官员分为两类,清官和贪官。而往往许多凌霜傲雪的清官在执政功绩上不如一些有才干的贪官。清朝的刘墉与和珅便是典型的例子,还有明朝的海瑞和张居正。也许贪官出于善于搂钱的天性,国家财政收入会因之改善,所丧失掉的则是道德准则。

人们希望官员清廉而又富有才干,这样的官员似乎并不多得。宋明理学要么将人炼成腐儒,要么将人炼成伪君子。菜根谭中有句话,“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尤高。”拥有这种境界的人太少太少了。

作为官员,人民的表率,自然应该有更多付出,来达到孔子所称“圣贤君子”的水平。高允便是才干卓著的清官楷模。从“崔浩之狱”和“太子经商”两案可以看出,实话实说的高允心机深沉,洞察事态与人性的每一处细节。

和海瑞一样,高允喜欢直言相谏,采用的手法和海瑞相去甚远,原则性中透着灵活。他总是和皇帝单独谈。二人可以从红日东升谈到日落西山,甚至一连几天不出宫,群臣莫知其所言。高允说话有时言词激烈、切中要害。拓跋濬听不下去,命人把高允搀扶下去,但是始终对高允很好。当时,有人上书措辞激烈地批评朝政,文成帝看完后说的一番话,足以让直言不阿的大臣们深思。

他说:“君王和父亲是完全一样的。父有过,儿子为什么不把它写在纸上,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劝谏,要私下里说?无非是不想让父亲的罪恶昭彰在外。君主有了过失,作为臣子不能够当面直言劝谏,却要上书进行公开指责。彰君之短,明己之直,这是忠臣吗?像高允那样的人,才是地地道道的忠臣。朕有过失,总能够当面批评。有些话朕难以接受,高允从不回避。朕由此知道自己的过失,但天下人却不知道,难道这不是忠心吗?”

拓跋濬要为北魏大臣树立楷模,对群臣说:“你们这些人虽然执弓刀在朕左右,白站着,没有人劝谏过一句话。等着朕心情高兴的时候,讨个一官半爵,什么功劳没有却做到王公。高允用一支笔辅佐我们国家几十年,功劳不小,仍然不过是个郎官,你们难道不感到惭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