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第7/22页)

时装设计最集中地体现了当时的英国波普文化。以上这些设计师通过他们的设计,赋予服装以新的含义,无论从材料上、图案上,都令他们的服装成为这个时代青少年的一种宣言:“我们再也不想看上去跟父母那代人一样了(We don't want to look like our parents anymore)。”其设计动机中突出了宇航技术、儿童的天真两个方面,非常具有时代特征。女性时装设计中,模仿宇航员的太空风格,或者采用一些童装元素的小女孩风格,蔚然成风。这些英国波普设计家,通过他们的作品,来反映这个令他们感到兴奋的物质丰裕的新时代,这个积极、乐观的时代,这个年轻的时代。

玛丽·匡特

出生在南伦敦的玛丽·匡特(Mary Quant, 1934— ),是一位教师的女儿,其父母均出身于矿工家庭。匡特先是在戈德史密斯艺术学院(Goldsmiths College of Art)学习插图,1953年毕业后,在伦敦著名的克拉里奇大饭店旁边的一家高级制帽店工作。

『摇曳伦敦』的时尚中心——卡纳比大街上的商店门面设计(1968)。

奥西·克拉克设计的充满少女风情的连衣裙。

1960年代伦敦著名时尚商店『和你一起』(Hung On You)的室内壁画装饰。

玛丽·匡特1960年设计的无袖连衣裙,现在陈列在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里。

1955年,匡特和她的丈夫亚历山大·普朗克·格林(Alexander Plunket Greene, 1933—1990)、摄影师阿奇·麦克奈尔(Archie McNair)合伙,在伦敦国王路(King's Road)上创办了她的第一家品牌专卖商店,起名为巴莎(Bazaar),这是她的业务的开端。她将目标市场定位在当时具有反叛精神的青少年,宣称“高品位已经死了,粗俗才有生命”(Good taste is death, vulgarity is life),并将1960年代的时装特点归结为“骄横亢奋、咄咄逼人和情色性感”(arrogant, aggressive and sexy),从而成为“伦敦面貌”(London Look)的代表人物。

匡特最著名的作品是短小到几乎无以复加的“超短裙”(Mini Skirt)和短小紧贴的“热裤”(Hot Pants)。她的服装设计活泼、青春、剪裁简单、色彩强烈,具有日夜都可以穿的特点,很受青少年欢迎,一经推出就获得巨大成功。

谁最先发明了迷你裙?这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是匡特,也有人认为是法国时装设计师安德烈·科列吉斯(Andre Courreges, 1923— )。但匡特并不纠缠在这个问题上,她说迷你裙是街头少女自己流行起来的,她作为一个时装设计师仅仅是把它们时髦化罢了,这个解释其实非常聪明,也符合事实。

匡特是第一位把设计的目标锁定在青少年身上的设计师。她设计的服装以简单的直线为特点,与那些复杂的巴黎时装相比,显得非常清纯、活泼。她的设计包括时装、饰品、化妆品,都走同样简洁的路线。她设计的“迷你裙”“热裤”、裤装、低挂到屁股上的腰带、有长长背带的手袋、色彩鲜艳的塑料外衣等,受到年轻人近乎狂热的欢迎,是嬉皮士的最爱,成为1960年代的象征。她用一朵黑色的皱菊作为标志,应用在她的所有产品包装上,是品牌意识成熟的标志。

匡特的时装店起初仅销售她自己缝制的服装。但是到 1960年代,除了服装外,她还设计了雨衣、紧袜、内衣和游泳衣,与迷你裙配合,形成时尚,之后又推出相关的家具、床上用品、针织服装、领带、眼镜、帽子等配件,甚至玩具、文具等等,内容众多,形成自己的产品系列,在世界各国流行,她的商店也成为世界著名的品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匡特是最具典型意义的1960年代的时装设计师,是英国波普设计中最耀眼的明星。

英国波普平面设计非常直接而鲜明地表达了当时年轻人反抗主流文化的诉求。从1950年代末期开始,“年轻”(Young)这个字眼,已经变得铺天盖地,无处不在,不仅是年轻人迫不及待地要挥洒他们的青春活力,展示他们的青春面貌,就连已经日渐壮大的中产阶级也希望以比较年轻的形象与“保守”“老套”划清界限。这种追求年轻的新文化和新的社会诉求,在设计上获得了巨大的回响。海报、唱片封套、印刷单张和杂志等平面设计方式,因其价格比较低廉,又具有自我表现的强烈视觉功能,很容易就与这种“年轻”文化融合起来,因此发展得尤为迅速,并且与时装业、唱片业、广告业、出版业,甚至家居用品行业密切结合,在青春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平面设计与时装零售业的结合,是这个时期的一大特色。当时,英国精品专卖时装店正迅速增加,根据英国《每日邮报》(Daily Mail )的统计,到1970年,英国的这类时装店已经达到1.5万多家,其中绝大部分是针对25岁以下年轻人的。这些商店的经营方式甚至有点像公共派对——又是播放背景音乐,又是赠送免费礼物,玛丽·匡特的“芭莎”,是这股风潮的领头羊。波普平面设计则充分调动了波普艺术中玩世不恭、俏皮跳脱的元素,为这些商店设计布料、布置室内、打造企业形象,对这股风潮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出生于德国的英国平面设计师汤姆·沃尔西(Tom Wolsey, 1924—2013)为玛丽·匡特所做的一系列以雏菊为动机的设 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快,当时伦敦波普风格时装的大本营——卡纳比大街(Carnaby Street)上的店铺都纷纷效仿,在平面设计师的协助下,打造起自己的品牌标志来。

1960年代伦敦的时装——『我们再也不想看上去跟父母那代人一样了』。

模特儿们在佛利和图芬的专卖店门前合影。

身着超短裙的模特儿们在玛丽·匡特的专卖店『巴莎』门前拍摄广告(1967)。

1960年代美国《生活》杂志介绍玛丽·匡特设计的『热裤』。

汤姆·沃尔西的设计:玛丽·匡特的标志——雏菊。

『摇曳伦敦』的宣传海报(1967)。

雏菊的动机也被应用到玛丽·匡特商店门面的装饰上。

汤姆·萨尔特(Tom Salter)设计的绘本书——《卡纳比大街》(Carnaby Street 1970)。

流行音乐产业的兴起,披头士摇滚乐队(The Beatles)等英国音乐团体风靡全球,更是为波普平面设计师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平台,开辟了一条面向世界的快速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