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第5/22页)

并不是所有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都认同“精神内涵”的这个提法,比如墨西哥裔加拿大建筑史论学者阿尔贝托·佩雷兹·戈迈兹(Alberto Perez Gomez, 1949— )就认为这是空泛的说法,特别是当具体到目前大都市复杂的交通系统和巨大的购物中心的时候,更加显得言之无物。因为对于城市来说,问题不是再建造更多的公路、商业中心,而是要重新开拓空地,给城市创造新的呼吸空间。他反对改造自然的看法,而主张顺应自然,代表着维护环境的一派理论。

(2)对抗理论

在研究地点因素的建筑理论家当中,有些人的主张比较具有对抗性,认为建筑家应该改造、干预自然,改造景观。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美国建筑师莱蒙德·阿伯拉罕(Raimund Johann Abraham, 1933—2010)。他在著作《否定与协调》(Negation and Reconciliation )中提出:建筑师的任务是要攻克地点,改变自然地点的地形特征,表现建筑存在这一事实的根源,而设计则只是第二位的因素,其目的仅仅是协调由原动机造成的干预、冲突和否定性的结果而 已。这番理论具有很强烈的改造自然的特征,被称为后现代主义建筑学中的对抗派理论。

这种理论特征,在海德格尔的“建筑·居住·思想”模式(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中,在安藤忠雄(Ando Tada, 1941— )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中都有明确的体现。如安藤忠雄就曾经说:“无论设计什么样的建筑——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都创造了新的风景(landscape)。”这表明他对通过建筑改造自然景观的观点是基本认同的,他进一步提出,要把自然融入都市设计中。他在《走向建筑的新地平线》(Toward New Horizons in Architecture )一文中提出:“人不但应该改造自然,也应该通过建筑、都市设计把自然引入人造的环境中。”这样,不是人为自然服务,而是自然为人服务,不是人造的环境去适应自然,而是自然要适应人的需求。对抗理论在这里找到了新的综合点。

(3)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

后现代主义的另外一位理论家,英国建筑师、评论家肯尼斯·佛兰普顿结合现象学理论,提出了“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Critical Regionalism)。他认为传统建筑,特别是民俗建筑是针对特定地点而发展出来的建筑体系,具有功能、结构和形式上的合理性。特别是在处理一些具体因素,如通风、采暖和保温、采光等方面,常有相当良好的因地制宜特点。因此,不能够简单地否定地方风格,因为地方风格是依据所在地点具体的地理情况和人文情况发展起来的。后现代主义中有部分人重视民俗建筑就是出于这个理论的考虑。

正因为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的发展,所以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对于批量化工业生产建筑持反对立场。原因是工业化批量生产不考虑具体的建筑地点、条件、地理情况,千篇一律,企图用单一模式解决所有的建筑问题,其实是什么问题也解决不好的。海德格尔也有类似的看法。

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作品——澳大利亚建筑师格林·穆卡特(Glenn Murcutt)根据地理和气候条件设计的马格尼住宅(Magney House)。

这部分地域主义理论家主张恢复民俗建筑,反对现代主义。

与此同时,也有另外一些理论家提出:要造成非物质化过程、改变工业化的刻板面貌,并不一定要通过民俗化、历史化的方式,因为这两种方式都具有朝后看的特征,是运用过去的建筑来改造现在的建筑的,而采用历史来改造现代却鲜有成功的例子。因此,可以采用信息时代电子技术的手段来改变现代建筑,使现代城市和建筑得到改造和非物质化的变化。这一派的理论家主要有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让·保德利亚(Jean Baudrillard, 1929—2007)、美国都市历史学家克里斯丁·博耶(M.Christine Boyer)、美国乔治亚州理工学院建筑教授伊琳·杜汉-琼斯(Ellen Dunham-Jones)等。

二、英国的波普设计运动

如果要用一个名词来形容1960年代的设计风格,大约最恰当的应该是波普(Pop)了,这个词来自英语的“大众化”(popular),但是,当它与1960年代的文化、艺术、思想、设计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以后,它就不仅仅是指大众享有的文化,而更加具有反叛正统的意义,这是这个时代的最大特征。在西方国家中,最集中反映波普设计风格的是英国。

这里必须分清楚“波普”和“大众化”两个词在含义上的区别。不少人认为波普源起大众化,因此,波普文化和波普艺术就是大众文化和大众艺术。其实,大众文化是大众的文化,波普文化是知识分子的文化,不过借用了大众文化的某些形式而已。波普运动,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运动,它的某些内容,比如艺术形式、设计形式受到青 年群众的欢迎,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它的意识形态基础和知识分子反文化的精英立场。英国波普艺术最重要的代表之一理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William Hamilton, 1922—2011)在接受美国艺术评论家罗伯特·休斯的电视采访中就反复强调过这个区别。

战后的英国,物资短缺、经济紧缩,在1952年之前一直实行配给制,因此在设计上特别强调低成本、批量化生产,注重标准化和实用性。当时的政府在解决低收入劳工阶层的住房问题和医疗问题上投入了相当大的力量,虽然对设计很重视,先后召开了多次大型的设计展览会(如“英国能做到”“英国节”)等活动,但限于经济实力,无法给英国的现代设计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条件。战后英国的现代设计,一直落后于美国、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失去了19世纪中期发起“工艺美术”运动时的那种先驱性地位和作用。直到1960年代,英国的经济实力有了提高,而以反正统文化为中心的波普运动,正好给了英国设计家一个可以绕开现代主义阶段的机会。

在1960年代的波普运动中,英国设计奋起直追,特别是针对国内市场的消费产品设计,出现了非常明显的突破,它在波普设计运动中显示出来的前卫性特点,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在国际设计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英国波普设计运动的兴起

1960年代英国设计的一个最显著的转变就在于不再苦苦追求重新开始现代主义设计运动,而是通过当时国内与国际的具体情况,根据市场的情况和消费者的需求,根据当时文化界出现的新气氛,来开辟一条新的设计路径。现代主义设计虽然具有讲究功能良好、强调理性和注意服务对象的特点,但是风格单调、冷漠而缺乏人情味,在战后出生的年轻一代眼里,这种风格体现的是陈旧的、过时的观念。新一代的消费者希望有新的设计风格来表达自己的消费观念、文化认同立场,寻求一种新的自我表现方式。现代主义设计的冷漠、非人格化、高度理性的特点,显然无法满足他们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