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第4/6页)

[11]

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个人斗争对于苏联覆灭的重要性有夸大的嫌疑。两人在当时或后来都从未羞于表达对彼此的不满。俄罗斯总统在回忆录中写明了他不愿意重蹈戈尔巴乔夫的政治覆辙,不愿取代他在苏联掌舵的心理原因。戈尔巴乔夫在回忆录中则谴责叶利钦解散苏联只是为了不让他当苏联总统。他显然无法接受成为俄罗斯和叶利钦主导的邦联的傀儡。当代一些俄罗斯作家往往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斗争看成是苏联覆灭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些人,如8月政变中的铁腕人物瓦连京·瓦连尼科夫大将,相信不只是叶利钦,其他共和国领导人也都不听戈尔巴乔夫的话,因为他一次又一次地愚弄他们。毋庸置疑,叶利钦觉得被共产党领导层,尤其被戈尔巴乔夫误会,这一点在他接受俄罗斯民主议程上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总体而言,正是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民主议程推动他出台政策,也确定了他的政治选择。[12]

虽然他不怎么喜欢戈尔巴乔夫,但是叶利钦在前往比亚沃维耶扎之前确实曾与戈尔巴乔夫进行了一番商量,并且在谈判伊始就向乌克兰的克拉夫丘克提出戈尔巴乔夫批准的苏联改良计划。在12月1日乌克兰公投支持独立的情况下,乌克兰领导人的立场成为决定苏联命运的关键。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都无法想象一个没有乌克兰的联盟存在。无论是在人口方面,还是在向苏联国库进贡方面,乌克兰在苏联都是仅次于俄罗斯的。俄罗斯领导层早已对承担帝国成本颇有疑虑,只有与乌克兰一起承担,他们才愿意这么做。此外,正如叶利钦之前好几次对布什说的那样,如果没有斯拉夫人占多数的乌克兰,俄罗斯在数量上和票数上会被中亚共和国超过,而大部分中亚共和国,除了哈萨克斯坦之外,都依赖苏联中央的巨额补贴。

当人们指责或称赞是谁造成苏联解体时,一般都将矛头指向俄罗斯及其对中央的反叛。这个因素显然很重要,但却将我们的视线几乎完全转到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对立上,随着8月政变逐渐被淡忘,这个因素在决定苏联命运中已经不再重要。到了1991年12月,俄罗斯实际接管了苏联机构,或是让它们在没有俄罗斯同意和支持下就无法运转。俄罗斯和苏联中央斗争的结果其实早在1991年12月1日乌克兰举行公投和当年12月8日《别洛韦日协议》签订之前就已见分晓了。事实证明,在苏联帝国存在的最后几周里,俄罗斯与苏联第二大共和国乌克兰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与奄奄一息的苏联中央的关系,才是具有关键作用的。

克拉夫丘克生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波兰,指挥了乌克兰的独立运动,这个共和国的民族主义运动与波罗的海共和国极其相似。乌克兰西部与波罗的海共和国一样,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都不属于苏联,1990年的民主选举将当地曾经的精英分子悉数赶出了政府。乌克兰西部是在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之后被苏联兼并的,一直没有被苏联这个巨人完全消化。如果斯大林当初没有在1939年8月与希特勒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并得到半个东欧,不难想象苏联今日仍然会以某种形式存在。如果斯大林在雅尔塔接受了罗斯福将利沃夫市归于波兰的建议,虽然没有了波罗的海各省,苏联却仍然可能还在。斯大林坚持将该市交给乌克兰。20世纪80年代末,利沃夫成为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动员独立的中心。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利沃夫的乌克兰会走向独立,正如人们很难想象1991年秋冬之交,苏联失去了乌克兰。

如果说乌克兰西部的情况让人想到波罗的海各国,东部则与莫斯科、列宁格勒(圣彼得堡)和俄罗斯矿业地区的情况很相似。乌克兰中东部最初就是苏联的一部分,旧日的共产党精英为了生存,镇压了顿巴斯地区煤矿工人罢工和开明知识分子领导的日益激烈的反对运动,这场运动夺取了几个大工业中心的市政府。因此,无论是在东部,还是在西部,旧日的乌克兰精英觉得被苏联中央抛弃了,他们要想继续执政,就不得不与反对势力打交道。

回溯到1922年,苏联是在满足乌克兰要求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联盟在最初10年里,中央的首要目标是把乌克兰人留在联盟内,打压曾经的主导民族俄罗斯人。1932-1933年乌克兰大饥荒后,乌克兰共产党人数大减,二战后,乌克兰共产党精英分子卷土重来,成为俄罗斯治理苏联帝国实际上的(不是法律上的)小伙伴。在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乌克兰精英在莫斯科即使算不上占统治地位,也是很有影响力的,戈尔巴乔夫当政时却将他们赶出权力中心。

虽然乌克兰共产党员对这位新领导和他的政策颇有微辞,但是在8月政变之前,他们对联盟还是很忠诚的,有些人在8月政变之后甚至也依然如此。叶利钦在政变失败后试图夺取中央政权,这威胁到了乌克兰精英,因为中央一垮台,他们将一对一地面对一个摆脱了束缚的强大俄罗斯。尽管戈尔巴乔夫仍然试图在一个全联盟框架中与乌克兰人合作,在政变之前把党内二把手的位子给了乌克兰共产党官员,后来又把未来联盟总理的位置留给乌克兰政府官员,要知道叶利钦可没有这种计划。但是乌克兰人对此没有兴趣了。乌克兰精英坚持国家独立,除了一个导致苏联覆灭的、俄罗斯主导的邦联制国家之外,俄罗斯精英不愿也无法给乌克兰领导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统一计划。

政变之后,俄乌妥协已无望。1991年8月底,叶利钦派往基辅的亚历山大·鲁茨科伊代表团没有达成目标,也没有阻止乌克兰走向独立。到了10月份,克拉夫丘克不再前往莫斯科,而12月他与叶利钦在比亚沃维耶扎的决定性会面也只能由白俄罗斯从中斡旋安排。

苏联从未效仿过奥匈帝国,19世纪,奥匈帝国通过让奥地利和德国精英与匈牙利人共享治理帝国的权益和责任而延长了自己的寿命。一些人相信索尔仁尼琴描绘的斯拉夫联盟图景会在《别洛韦日协议》签订之后实现,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建立大俄罗斯的蓝图,既没有承认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差异,也不是提议一种伙伴关系。乌克兰民众以令人惊奇的一致立场投票支持独立,克拉夫丘克给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展现一个既成事实——乌克兰即将脱离苏联。在比亚沃维耶扎,俄罗斯和乌克兰总统就退出条件和建立一个新的妥协模式展开了讨论。

戈尔巴乔夫无法在政变后重掌权力,叶利钦最初接管苏联中央的计划失败了,后来他决定不管其他共和国而继续俄罗斯的经济改革,最后,还有克拉夫丘克固执地坚持独立,上述事实让大部分还未准备宣布离开联盟的共和国处于一个艰难的境地。主持比亚沃维耶扎峰会的白俄罗斯领导人告诉叶利钦和克拉夫丘克,不论两人作出什么决定,他们都会支持。私底下他们知道,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得跟随俄罗斯,因为他们的共和国依靠俄罗斯的能源供应。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主持了12月21日的阿拉木图会议,他也持有这一立场。他心里想的不是俄罗斯的资源,而是在他的共和国里,俄罗斯人和斯拉夫人比名义上的国民哈萨克族人要多。这是一个连锁反应:乌克兰不想留在联盟里,俄罗斯无法想象一个没有乌克兰的联盟,而其他仍然想留在联盟里的共和国无法想象没有俄罗斯的联盟。中亚共和国领导人就是这样被赶出帝国的,现在他们只能加入独联体,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