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加拿大幽会中国(第5/6页)

明义士很快得知:在安阳郊区,有一片叫作“殷墟”的庄稼地。拾荒者知道,那里有大量甲骨,地面丢弃着破碎陶片。在那片土地下面,躺着商代最后一个都城的遗址,包括宫殿,官吏、士兵和卜卦者的居住区。卜卦者精通解读动物骨头上面的裂痕,以此预测未来。从此以后,明义士牧师积极参与到考古活动之中。1928年,他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在安阳开启了长达十几年的考古发掘活动。中国科学院是新的中华民国政府设立的科学组织,而那次发掘,也成为中国历史上首次开展的大规模考古活动。不进行考古发掘时,明义士履行传教士职责。此时他是牧师,推动教育和卫生保健工作,时而还担任教会流动乐队的领队。即便在中国处于动乱期间,明义士牧师也和他的团队一起,从一座城市前往另一座尘土飞扬的城市,搭好装满食物和印刷品的台子,敲锣打鼓召唤充满好奇的人们,之后播放耶稣的形象和加拿大农村生活的幻灯片。

1937年,日本人开始武装进攻中国。安阳的考古发掘和传教士的巡回布道告一段落。1936年,明义士与妻子安妮·贝勒和儿子亚瑟一起返回加拿大休假。他们哪里知道,那竟是他们与安阳的永别。回到安大略省,明义士很快自愿到安大略皇家博物馆工作,参加了多伦多大学哲学博士的考试,递交了有关中国商代青铜武器的论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明义士前往华盛顿,担任美国国务院有关中国问题的顾问。

回到加拿大重新安顿下来后,明义士仍面临着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如何处置那一大批运抵加拿大的甲骨和陶器?明义士打算订立契约,将那批藏品转让给中国。同时,向安大略皇家博物馆捐赠一批代表作。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拿大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外交关系。“1957年,明义士去世。此前不久,”据明义士传记作者董福林记述,“明义士的妻子安妮和儿子亚瑟,与安大略皇家博物馆的馆长协商,以确定哪些明义士藏品分配给加拿大……明义士的家人同意接受最佳解决办法,即把大部分藏品出售给安大略皇家博物馆。1960年,安大略皇家博物馆和多伦多大学设立了‘明义士基金’,将其作为已达成协议的组成部分,以促进加拿大对中国的研究,并出版研究成果。”此后,安大略皇家博物馆在内容和形式上,履行了协议,出版了16本有关中国商代的书籍和专题论文。随之而来的其他结果,也毫无疑问令明义士感到安慰:他的儿子亚瑟,后来成为加拿大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加拿大从中国移民中获益良多,明义士家人的朋友、出生于中国香港的伍冰枝,被提名担任了加拿大总督,她成为担任英国女王象征代表的首位华裔加拿大人。

随后发生的事情也颇具辩证对称性,会使不喜欢出风头的明义士牧师欣喜不已。在毛泽东时代,明义士牧师被公开谴责为文化帝国主义分子。之后,他的名誉逐渐得到恢复,并在2000年达到顶峰。那一年,山东大学举办了一个研讨会,对明义士给予了肯定赞美。的确如此,在明义士的生涯中,寻求和谐统一是一个恒久不变的主题。他曾这样描述自己:“我曾见证过1000人受洗礼,还有更多人准备成为新的信徒。但是,与在河南北部学校和教堂里所做的工作相比,我对甲骨文的研究,或使我对中国人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那么,甲骨文蕴含的更深层信息究竟是什么?“明义士研究商代宗教,”明义士传记作者董福林概述道,“他得出的结论是:商代人与《圣经》描述的摩西时代处于同一时期,他们曾崇拜一位被称为‘上帝’的神。那并不是一个新观点。在没有任何科学证据的情况下,17世纪的耶稣会信徒曾宣布过那种观点。他们推测,周代人引入了‘天’的概念。那是一种超凡的精神力量,支配着宇宙和人类。”

明义士与耶稣会信徒持有同样的观点。明义士相信,自己潜心研究的甲骨令人崇敬,它上面出现了表意的“帝”或“上帝”一词。他相信自己已从甲骨文中找到了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摩西曾经来过殷墟。而且,他还相信,“基督教教义”和中国古代圣人的传统道德价值观,两者并无太大差别。目前,孔子的名誉在逐步恢复,特别是在圣人的故乡山东省曲阜市。对此,明义士大概不会感到惊奇。埃文·奥斯诺斯在《纽约客》发表的文章写道:“在据传是孔子诞生地的山洞附近,正在建设一个投资5亿美元的建筑群,包括博物馆和公园,里面的孔子塑像,几乎与自由女神像一样高大。在市场运作方面,曲阜市已与耶路撒冷和麦加相提并论,称自己是‘东方圣地’。”(2013年,那里接待了440万观众。)人们可以想象,明义士的不眠之魂,会显露出一丝幽灵般的微笑,同时发出一声叹息。明义士曾精明地说过:“我们中的一些人,一定要用中国思想和观念教育自己。如此,我们不仅能了解中国的外形,也能了解到中国的灵魂和思想。”

安大略皇家博物馆的4位主要创建者,还为人们留下了一个更加有形的纪念碑。目前,该馆是加拿大最大的博物馆,藏品类型齐全(艺术品、文物、自然科学和纪念物品),总数达到了600万件。今天,安大略皇家博物馆的员工,已很少“通过最近是否征集了数百件文物藏品”来评价自己的博物馆。如该馆现任中国艺术高级研究员沈辰所主张:“博物馆员工更感兴趣的,是看博物馆能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活动,或者下一次举办怎样的重磅大展。”为此,安大略皇家博物馆提出的口号是“海纳百川”,目的是“与博物馆新观众和年轻观众的需求保持一致,与公众的期待保持一致”。

沈辰是考古学家,拥有在中国开展田野发掘的经历,也很有能力实现博物馆的口号和目的。他不仅跨越了太平洋,还主动南下接触一些美国博物馆。一个例子说明了那一点:2002年,沈辰博士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美国的3家博物馆合作,举办了一个让人大开眼界的巡回展览“千古遗珍”。

“千古遗珍”首次在北美展示了一批中国最近出土的文物,它们(时代为公元前2000年)从根本上修订了中国早期历史的公认版本。展品中包括极具神秘色彩的青铜器,精美的盛酒器,“半人半兽”面具,刻有兔、龟和老虎形象的玉坠,以及几十年前由安大略皇家博物馆“三杰”(克罗夫茨、怀履光和明义士)征购的甲骨文和陶器。最近,从四川省的十几个遗址中,出土了数百件文物。1986年,在四川省省会成都附近的三星堆,发现了两个祭祀坑,使四川考古变得光彩照人。根据沈辰为展览撰写的小册子,三星堆的发现,无疑是“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事件之一”,打破了以前“四川盆地属于文化穷乡僻壤”的固有共识。人们曾经认为,直到秦朝和汉朝(前221—220),四川地区一直“处于中原文化支配的阴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