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敌国财产(第2/6页)

同年,爱德华与哥哥得到了父亲的欧洲艺术收藏,以后还将其捐赠给伍帕塔尔市的博物馆。尽管如此,德·海特之所以与同时代人不同,还在于他对非欧洲艺术的爱好。有人曾问他,为何收藏亚洲艺术?他回答说,因为它们当时“便宜得不可思议”,在20世纪20年代的法国尤其如此。爱德华在荷兰的银行生意,使他得以在奥地利、德国之类的国家征购艺术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那里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他征购藏品,使用的是有黄金支持的荷兰盾,一直发行至1923年。德·海特采用了一个有意思的投资策略,他诱劝自己的朋友海因里希·蒂森-博尔奈米绍男爵购买艺术品,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巴黎、伦敦和阿姆斯特丹的古董商。德·海特不讨厌整批购买,比如,他从卢芹斋手里买下了一批鄂尔多斯青铜器,一种欧亚大草原游牧部落的艺术形式,1934年至1935年期间,卢芹斋曾在自己的维也纳分店展示过那批东西。

在德·海特的经营运作中,藏品图录显得极为重要。1924年,艺术史学家卡尔·维斯编辑出版了德·海特的第一本图录《艺苑藏东亚、南亚雕塑集萃》。据维斯讲,虽然德·海特结识了一些艺术史学家,但“他从不需要,也不希望得到任何专业上的建议。他更愿意大胆跟随自己的心血来潮。他具有绝对可靠的天生直觉、审美辨别力和品质感,可以有把握地信任自己的判断。在侦查寻找猎取不同寻常、甚至是冷门艺术珍品的过程中,德·海特经常证明自己几乎具备了千里眼,具有先见之明”。

在艺术收藏方面,德·海特高瞻远瞩。但是作为银行家,他却常常举步维艰。德·海特与老丈人散伙后,曾一度离开银行界。后来我们的“不倒翁”又回过神来。1924年,他又在荷兰温泉疗养胜地赞德福特,创办了另外一家私人银行。赞德福特的那家银行占用了一群建筑,包括一栋令人惊叹的别墅,拥有30个房间,由4栋较小房屋联排而成,其中有巨大全景玻璃窗,可俯瞰外面的海洋和海滩。此时,德·海特的私人客户中,包括埃德蒙·施廷内斯,他数量可观的财产来自他的父亲、企业家雨果·施廷内斯。德·海特协助他打理那些钱财。流亡中的前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曾是赞德福特的常客。那也使德·海特男爵身陷流言蜚语之中,认为他是“独裁皇帝的银行经理”。别墅的部分区域对公众开放,包括博物馆和快餐厅。人们跟随一块不起眼的导引标志牌抵达那里:博物馆快餐厅。德·海特相信,应该让公众接触艺术。在博物馆快餐厅,客人可以“在日本魔像下饮用啤酒”,或在“南海神像前享用面包和黄油”。此时,德·海特用“艺术万象”一词,即包含所有文化的艺术,来描述自己无所不包的艺术收藏。德·海特喜欢购买房屋、艺术品和社会声誉,一直乐此不疲。

两次世界大战间歇期,从德·海特男爵的客人签到簿可以看出他喜欢开招待会,喜欢释放作为男主人的热情。很快,他成了一名著名的艺术赞助人,资助考察队和学术研究。那时,他在瑞士提契诺发现了阿斯科纳村,那里曾是一个安静的渔村。这个艺术家聚集的村子曾经经历过一场改革(1904至1926年),成为“生活改革”运动的最前线。那场运动孕育了一个新时代,支持健康生活、无政府主义、自由恋爱、素食主义和裸体主义。在那次改头换面的改革中,阿斯科纳村吸引了艺术家(玛丽·维格曼、伊萨多拉·邓肯、保罗·克利、埃里克·米萨姆、赫尔曼·黑塞),政治家(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教育家(鲁道夫·斯泰纳),学者(马克斯·韦伯)、一位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以及海伦娜·布拉瓦茨基夫人等神智学界的一些名人。

玛丽安·冯·沃夫金女爵是俄裔瑞士人、印象派画家。1923年,她介绍德·海特来到阿斯科纳村。那里的美景以及位于真理山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德·海特男爵乐不思蜀。1928年,不知疲倦的艺术保护者德·海特,在阿斯科纳村建造了一栋包豪斯建筑风格的公馆,由德国建筑师埃米莉·法伦坎普设计。那里的日子安逸宁静,客人们喝着香槟吃早餐、晒太阳、打网球,在德·海特专门为阿斯科纳建造的公馆中修习佛禅。一群不固定的国际朋友也在那里栖息,包括犹太难民、狂热的纳粹分子、保守党人和社会党人。

最后,德·海特男爵选择了阿斯科纳村作为主要居住地,与棕榈树、山茶花、含羞草、木兰花,以及马焦雷湖的壮丽美景朝夕相伴。他在公馆不远处的“忘我屋”中,摆弄自己的中国、非洲和印度艺术藏品。德·海特经常手撑一把巨大的红色遮阳伞,穿着短裤,光着膀子在枝繁叶茂的林中闲逛。或者由专职司机驾驶蓝色普利茅斯轿车,载着他去看望朋友。在德·海特的好友和客户中,有埃德蒙·施廷内斯,蒂森兄弟弗里茨和海因里希男爵,他们兄弟是德国鲁尔区另一位大企业家的继承人,在阿斯特纳和卢加诺附近拥有各自的别墅。

德·海特极其精明,使友谊和生意利益水乳交融。1925年,他从施廷内斯手里买下了北斗星银行股份公司,将其改换门庭变成了冯·德·海特柏林银行股份公司。但是,他的银行与那些已资助施廷内斯集团公司的银行发生了冲突,使他的投机资本竹篮打水一场空。1927年,蒂森兄弟解救他于水火,接手了他的银行,并于1930年将其更名为奥古斯特·蒂森银行。德·海特仍然担任该行的董事会成员。但是,他在不成功的银行生意上花费的时间更少了,把更多时间用于收藏艺术品和社会名誉。

20世纪30年代,阿斯科纳村以及德·海特1929年对外开放的公馆,吸引了欧洲各地各种各样的社会名流,包括德国独裁皇帝的四子、王位竞争者奥古斯特·威廉王子,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性学研究者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哲学家马丁·布伯,演员埃米尔·詹宁斯,画家保罗·克利、艾尔·利希茨基、汉斯·阿普,艺术经销商阿尔弗雷德·弗莱希特海姆、以色列建国总统哈伊姆·魏茨曼,政治家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约瑟夫·沃思,德国国家银行经理亚尔马尔·沙赫特,小说家托马斯·曼恩、赫尔曼·黑塞、埃里克·玛利亚·雷马科,音乐家布洛尼斯拉夫·休伯曼和埃德温·费希尔,以及五花八门的“俄国贵族、巴黎妓女和伦敦勋爵”。

有关德·海特男爵的个性,艺术史学家卡尔·维斯有过如下暗示:

他的一件乐事,是把社会、政治或文化观念最相左的三教九流聚拢一起。那是一种相互对立的奇怪混合:享有声望的贵族与激进分子,古怪放浪者与一本正经的保守派,革命理想主义者与狡猾的大企业老板……德·海特有着自己的借口,他要在人心鸿沟间搭建一座桥梁。我感到,在德·海特看来,此举更像是一场人类马戏表演,是一场使人忍俊不禁的私人娱乐。他的悲剧在于,他不具备与人建立友谊的天赋,他缺乏爱的能力,担心自己陷入情感之中。他始终是一位深度孤独者、一位旁观者,从未一心一意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