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上高飞虎(1941年3月~1941年4月) 精彩之春(第2/4页)

现在,为给王耀武打气,罗卓英派出自己的警卫营到一线支援。同时,针对战局变化,罗下令:“对锦江南岸的池田旅团主力采取攻势,对北岸的大贺师团采取守势,确保上高城。”

刚才说过,攻打白茅山的还有池田旅团的两个大队,但该旅团主力仍滞留在锦江南岸。池田带着部队在锦江南岸转悠的时候,一度攻占了独城东南的泉港,并分出一个大队留驻,以掩护主力部队的侧翼。现在,这个大队正遭到李天霞第51师一部和第49军王克俊(行伍出身,四川广安人)第26师一部的围歼。前者正面强攻,后者协助侧击,该日军大队被一举击溃。

追击中,王克俊所率第26师表现突出,将日军残部追到一个叫蜀家堎的地方,经三天两夜的围攻,最终将其全歼(战后罗卓英对并非中央军系统的第26师评价颇高,称其“战力极强”)。该师机枪手曾天耸在此战中射杀包括小队长在内的多名日军后牺牲,他是位马来西亚归国华侨。在那个时代,无论是空军还是陆军,都可以看到从南洋归国参战的华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最后都血洒疆场,为他们的故国奋勇捐躯了。

按照最初的计划,池田旅团沿锦江南岸逼近上高,但由于被李天霞第51师各种堵截和夹击,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急着跟江北的第34师团会合。不过,就在池田主力(其实已经是残部了)好歹也渡至锦江北岸与大贺师团合流后不久,那位师团长扭过头来对池田说了一句话:“兄弟,你还是带着部队重新回到锦江南岸吧。”

池田脸差点绿了,问:“为什么啊?”

池田脸差点绿了是有道理的,因为会战开始后,他们先由东到西渡过赣江,接着又从北到南渡过锦江,随之再由南到北渡过锦江,这一次又要他们再从北到南渡过锦江,他脸紫了似乎也不为过。

大贺说:“转进到南岸,不叫那里的中国军从容北渡,有利于我率师团早日攻下上高。”

没办法,虽然两个人没有上下级的关系,但大贺毕竟是师团长,池田最后只好从了,如果他再甩袖子走的话,这仗还真就没法打了。大贺拍了拍池田的肩膀,叫他注意一下锦江南岸的华阳渡口。由此看来,大贺的脑子这时候多少还有点清醒。此时,锦江大桥已被炸毁,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日军控制附近的华阳渡口,将对基本结束南岸战事而往江北上高方向集结的中国军队大不利。

几乎在同一时间,王耀武也把目光落在华阳渡口。

王耀武命李天霞迅速分出一个团去控制华阳。李得令后,叫野战补充团以最快的速度奔赴这一渡口。

团长胡景瑗说:“如完不成任务,我直接投锦江。”

李天霞微笑,说:“我不要你投锦江。”

胡景瑗心里就有些温暖。

李天霞说:“我要你提头来见。”

胡团长愣了一下,一个立正,说:“是!把头给师长!”

李天霞又一笑,随即正颜,道:“谁要你的头?我要你把鬼子的头取来,快出发!”

胡景瑗带着野战补充团的战士急速奔向华阳。

该部士兵虽来自补充团,但一个个生龙活虎,丝毫不亚于建制团里的战友。

日军到来前,该团的先锋排已抢占渡口旁的华阳峰阵地,随即侧击重新南渡的日军,扼住了渡口,使援军不断开往上高方向,为最后在上高地区对日军进行反包围立下大功。

上高一战,李天霞第51师战功最大,可攻可守,同时保持着强大的机动作战能力。后来,罗卓英总结战役得失时曾这样说:“李天霞及余程万师控制部队,在华阳及下陂桥争夺战时,均以一小时十四五里之行军速度,在敌机轰炸下向任务迈进,结果均能争取时间上之先机与空间上之有利事态,不但转危为安,且能歼敌取胜。”对整个锦江南岸的战斗,罗卓英的评价则是:“每一接战,均如摧枯拉朽,动辄演成局部歼灭战。”所以,最后认定战功时,罗卓英认为:“我锦江南岸的部队,实居首功。”

对于池田来说,噩梦还没结束。

池田带着部队费尽力气,终于又渡回锦江南岸,但夺取华阳渡口不得,在李天霞和刘多荃两部的夹击下越打越没信心,又开始收容士兵,准备再一次渡到江北,总之一句话,非要向第34师团靠拢。渡江时,被李天霞的追击部队击沉15艘满载士兵的船艇,将近300人葬身锦江。至此,日军狼狈之相毕现,正像上面提到的那位战地记者所言:“这是我们最快意的一次狩猎。”

3月24日,王耀武下令,叫李天霞率第51师渡到江北,向正面日军的身后高安进击,切断其归路。此时,王陵基派过来的另一个军夏首勋第78军已赶到上高以北,牵制住了退回安义的第33师团。上高方向,余程万第57师和张灵甫第58师仍在与敌激战。刘多荃第49军也已经渡到江北,李觉第70军和韩全朴第72军都已靠近上高,大贺师团进入口袋已成定局。

为便于指挥,罗卓英命令第70军第107师和第49军第26师也归王耀武指挥。

在电话里,罗卓英问:“佐民,最后一击,有无把握?”

王耀武说:“总司令放心,必取最大战果!”

这些日子,在上高城外的军部,每天王耀武合眼几无超过4个小时,人已瘦了一圈,他知道这一战对江西局势意味着什么,更知道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于公于私,他都必须倾其全力。

中国军队开始收网。

日军开打时,三路并进,采用的是“分进合击”与“中央突破”相结合的战术。第33师团打着打着提前脱离战场后,第34师团右侧背已暴露;池田旅团被李天霞打散后,其左侧背亦已空虚,整个“分进合击”的战术已不复存在,而演化成孤军深入的危险势态。

即便如此,大贺茂仍无撤退的打算。

大贺跟樱井德太郎商量后认为:无论后面和左右侧背有多少中国军,只要能击破正面的第74军核心阵地,然后再行反转,周边的中国军仍会陷入崩溃。

就在这时候,继李觉第70军第107师到达上高不久,兄弟部队唐伯寅第19师亦转进而来,在途中顺便袭击了设在毕家地区的第34师团司令部和附近的日军野战医院以及辎重部队,斩获颇丰。大贺惊魂未定,其下属认为他要下令进行所谓反转撤军了,但事实是没有。

当然,第34师团孤军不退,也不排除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面子因素。

侵华战争开始后,日军胜多败少,养成的习惯是任意攻击中国军队,对侧背相对不太重视。在上高,当大贺后来发现已经骑虎难下时,怕一旦撤退,丢了“皇军的面子”,于是硬撑着,他们的局面终于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