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成大事者,必先看清历史大势(第3/10页)

此后,郜永宽又提了一个要求,他希望投诚之后,能够获得总兵的官职。这个要求让程学启勃然大怒,这等于是当面抽程学启嘴巴。因为程学启替淮军出生入死,打了不知多少仗,才不过是个记名总兵的职务,而郜永宽等人寸功未立,张嘴就要做总兵,这岂不是明摆着羞辱程学启吗?

程学启感觉受到了羞辱,郜永宽同样也感觉不爽,他要献出的可是苏州城啊,这是何等的功劳,就给一个总兵怎么了?不行吗?

谈判到此,已经没什么可说的了,郜永宽和汪安钧返回苏州城,而程学启则回来向李鸿章汇报。

李鸿章听了,沉吟良久,说:先等等看,就等三天吧。

三天过后,苏州城中,悄寂无声,不见郜永宽等人有丝毫回音。李鸿章叹气摇头,说:你看看,还是得打,不见个真章,是不行的。

一声令下,淮军潮水般向苏州城涌了过去,只听得城头上枪炮之声震耳欲聋,冲上去的淮军,被打得退了回来。

李鸿章摇头:看来,打也是不行,这座城池根本就没有短期攻克的可能,或者是长时间地围困,或者是……

或者是派人入城去找郜永宽,你到底投降不投降,给个准话吧。

使者潜入苏州城中,两日后回来了,报说已经见到郜永宽,郜永宽称此时忠王李秀成正在城中,忠王心细如发,智计过人,郜永宽等人无法展开行动。

听了这个报告,程学启顿时破口大骂:你娘的郜永宽,你不是说李秀成不在城中吗?噢,这会儿又在城中了?在城中你快点儿下手啊!你可倒好,居然回答无法展开行动。拜托郜永宽,你到底哪句话才是真的?

杀机顿起!

此时,郜永宽等人的悲剧命运,已经无法挽回。

李鸿章也对这个答复极为恼火,他立即下令:强攻苏州城。

这意味着,李鸿章不服李秀成,要和李秀成比试比试。李鸿章与李秀成两人同龄,是同时代最优秀的人,彼此心里存了较量之心,这是难免的。但两人又似乎都在有意识地避开对方,战场上总是不打照面。这应该是两人心中对对方既敬又怕,都恐败在对方手下,让自己的一世英名付诸东流。

但现在,李鸿章的势力正在上升,而李秀成则步入人生最黯淡的时刻。所以李鸿章算准了,此役他必能让李秀成吃不了兜着走,所以下达强攻命令。

苏州城下,二李相争,李鸿章倚仗西洋火炮之优势,而李秀成则是太平军中最得人心的人物,双方各自集结兵力,正面相撞。但见炮弹横飞,硝烟满天,淮军和常胜军数十门大炮齐齐对准苏州城猛烈轰击。而后程学启率淮军中悍勇之士,呐喊着杀了过去。李秀成如何肯示弱?亲自指挥上万名太平军,由最勇猛的慕王谭绍光为帅,冲上营垒,与淮军展开了肉搏。这场恶战从清晨打到中午,李秀成终究难敌淮军与常胜军联手的犀利炮火,被迫退回苏州城,淮军攻占了苏州城外大半的营垒。

此役,淮军战死超过五百人,太平军伤亡数字是淮军的十倍。而苏州城已经暴露在淮军的炮口之下,再也难以支撑。

李鸿章传令,将各地淮军通通调过来,加入攻打苏州城的战役之中。而戈登先生及常胜军却接到命令,离开苏州城。

这就是李鸿章对待戈登及常胜军的态度了,苦活脏活累活,都让你常胜军来干,但等到眼看要成功之时,却把你撵得远远的,让你永远得不到成功,不服你可以去死!

说过了,这么整治常胜军,已经是小意思了,戈登先生已经习惯了忍气吞声。人性就是这样,被欺负的时间长了,潜意识中就认可了这种欺负,已经丧失了反抗的意识和勇气。

但李鸿章要接着欺负善良的戈登先生。伴随着苏州城破,还有一招足以突破戈登先生想象的打击,正等待着他。

推心置腹的忽悠

苏州之战,李秀成黯然神伤。

说到底,李秀成是站错了阵营,导致了势孤力单。他纵然再优秀,也只能以一己之力,独抗曾国藩与李鸿章这两大绝世高手的精英阵营。李秀成没有支持者,也没有能与曾李抗衡的盟友,他不是败在李鸿章之手,而是败在以传统儒家士大夫为核心的精英阵营之手。

这要怪洪秀全屡试不第,迁怒于儒家文化,引发了儒家学者的重重焦虑,也为李秀成带来了太多太多的敌人。但李秀成显然无法认识到这一点,相反,他将苏州之败归结于常胜军的炮火优势。

他说:苏杭之误事,洋鬼作怪,领李抚台之赏,攻我各路城池,攻克苏州等县,非算李鸿章本事,实得洋鬼之能。

伤感之下,心细如发的李秀成立即察觉到了城中的异动,知道他的部属正在酝酿着献城投降之事。但此时的李秀成,已是心力交瘁。不要忘了,他的家人还悬于洪秀全的刀口之下,如果他回去晚了,洪秀全可就要大开杀戒了。

内外交困,李秀成心灰意懒,就带着自己的万人卫队,悄无声息地出城返回南京去了。

李秀成走了,留下来的慕王谭绍光召集郜永宽等人议事,想劝说他们放弃献城投降的想法。

从事发情形上来看,谭绍光应该是已经知道了郜永宽等人要杀自己,而谭绍光本人似乎也不反对这个结果。要知道,谭绍光自知无力回天,如果落在李鸿章之手,按朝廷律令,千刀万剐在所难免,倘若能够选择的话,他宁愿选择死于昔日的手足兄弟之手。

过程正是这样。议事之时,郜永宽在前面对谭绍光说话,吸引谭绍光的注意力,而汪有为则趁机绕到谭绍光身后,当众拔刀,刺杀了谭绍光。

情义英雄,含笑而殁。谭绍光求仁得仁,亦无所怨。只不过苏州城由此失控,引发了全城性的惊恐与轮暴。

当时有个叫谢绥之的书生,跟随淮军的大队人马进入苏州,他收罗城中太平军的图籍笔记,据此撰成《燐血丛钞》四卷,记录了当时所发生的事情:

有顷,又传令云:副将郜大人、伍大人、汪大人、周大人,参将范大人、张大人、汪大人有令:慕王谭绍光已经正法,队下三江两湖兄弟,速速报名免死。于是诸贼竟不知身处贼中,抑在官兵中,相与疑诧,尽若木鸡。又有顷,闻各处杀人声、掳掠声、强奸声,自远而近,疑官兵已至。探之,知两粤贼巢,悉被三江两湖贼劫夺,自是喧嚷终夜,未有静息。

情况就是这样,谭绍光身死之后,郜永宽、汪安钧等人以官兵的口吻发号施令,以清朝官员自居,导致了谭绍光部属大为骇异,不知道自己是居身于太平军之中,还是居身于官兵之中。而后,郜永宽等又发布命令,以地域划分阵营,划到自己阵营的是湖南湖北、江苏浙江江西人,此五省人称之为三江两湖兄弟,享有重新分配财帛妇女的特权。而太平军中的两广兄弟可就惨了,一夜间谭绍光卫队被杀者多达两千人,其所掠夺的金帛女子,复被三江两湖兄弟们占有。伴随着这场血腥大屠杀的,还有大规模的强奸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