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贰 第四章 徐福根本没有到过日本

唐朝灭亡之后,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虽说是个乱世,但和日本的往来却一直都没有中断。

当时日本人来中国的主要目的已经不再是学习制度律令了,而多是为了搞贸易赚钱,顺便倒点稀罕的文物珍贵的药材回去,再有就是宗教方面的交流和学习。

话说在公元927年时,一个叫宽辅的日本僧人造访了位于后周济州(今山东省)境内的一座寺庙,在该庙里,他和一名法号义楚的中国和尚交谈甚欢,在宽辅离去后,那位义楚和尚把从对方那里听来的各种日本见闻,结合自己平日里对日本的了解写成文章,编进了一本叫《义楚六帖》的著作中。

在这本书里,义楚是这样描述日本的:日本国亦名倭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至此国,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千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徐福至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

这是两国历史上第一次将徐福和日本联系在一起的记载。

先从《义楚六帖》说起,此书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关于徐福的那段记载,在之后几百年里,无论中日,但凡有人持徐福东渡的目的地是日本这一观点的,其理论基础和认知根源,几乎都来自于这本书。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徐福去日本的故事也被增添了新的内容,那就是很多人认为,徐福不光是去了日本那么简单,在去的同时,还把华夏文明给带了过去。

像北宋文豪欧阳修就有诗云:“……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沃饶风俗好。其先徐福祚秦民,采药淹留丱童老。百工五种与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前朝贡献屡往来,士人往往工辞藻。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

在诗中,欧阳修不但肯定了徐福到过日本,还坚信他东渡时带走了大量典籍,这一举措使得中国在遭秦始皇焚书坑儒时的损失被降低到了最小,至少那些被烧掉的书,有很多都在日本被保存了下来。

应该讲,欧阳修的观点在日本很是受用,尤其是后半段,居然真有日本人借此公开表示,孔子全经,唯存日本也。

对此我无话可说。

此外,元朝的学者吴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明朝大臣宋濂等人,也都认为徐福东渡到了日本,并且为那里带去了文明的曙光,同时,这些人也各自留下诗赋文章,以表心思。

除了中国历朝历代都留有白纸黑字之外,日本方面对此也有不少的相关记载。

不过话得说回来,尽管日本人里头持徐福到日本这一观点的并不在少数,但他们基本上都是受了中国人的影响,能够有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写成著作的,数来数去也就一本,叫《富士文献》。

这本书的成书时代至今已不可考,主要内容是说徐福东渡日本列岛,给当地传来了耕种技术和医药知识以及其他文化工艺,并且还在日本繁衍了子孙后代。

全书通篇由万叶假名和汉字写成,而作者据说不是别人,正是徐福本人。

估计藤原时平要知道了这本书的存在,多半会不高兴的。

而在这一系列雷同的观点之中,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属大清同治年间的驻日公使馆一等书记黄遵宪,他不仅认为徐福最终目的地是日本,并且还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新观点:徐福就是日本历史上的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

根据黄遵宪的推理,日本的天皇一直都自称自己有神力,并能通过祈祷拜神来呼风唤雨——这说穿了不就是跳大神吗?不正是徐福的老本行吗?

而天皇之所以自称是神,自诩能和神对话,不光是要以此将自己对日本的统治合理化,更可能是出于一种祖传的职业习惯——由老祖宗徐福代代相传下来的职业习惯。

就好像尽管今天我们绝对不会有人再每年给学校送肉干了,但却也仍旧沿袭了当年孔子的说法把学费叫做束脩,这是一种烙印式的习惯。同理,即便已经是国家政治领袖的日本天皇,因为其祖上乃是拜神方士出身,所以子孙后代也念念不忘在治国的同时拜神祭神以及以神自居。

说句实话,这是一个非常牵强且不靠谱的推理,黄遵宪自己也明白,所以他同时也给出了相关证据,那便是三神器。

所谓三神器,指的是象征天皇正统身份的三样神器——八咫镜、八尺琼勾玉和天丛云剑(也叫草薙剑)。

黄遵宪认为,三神器其实都是中国秦代的制品,徐福东渡日本后,将其作为了皇家的象征。

所以,徐福的最终目的地是日本,而且还当上了天皇——就算退几步讲,也应该是徐福船队中的某一个人,成为了日本第一代天皇。

该说法一经出口立刻被广泛转播,一百多年来势头不减,无数民族主义者因此而虚荣心爆表,纷纷以上国子民自居,连骂架的时候都不忘精神胜利法一下:“要不是当年徐福东渡传来文明,你们今天还得那啥那啥那啥呢。”

一切的证据,似乎都表明,徐福极有可能去了日本,而且还极有可能是日本最初的统治者,或者是日本文明之祖。

这是真的吗?

我们一条一条地来分析吧。

首先是《义楚六帖》里的那段话。

这话虽然挺长,但真正涉及主题的只有两点:第一,徐福到了日本之后,把尚无名号的富士山命名为蓬莱山;第二,徐福和他随行的那伙人在日本繁衍子孙,并称秦氏。

富士山大家都知道,是日本的国山;而蓬莱山则是中国传说中的仙山,据说上面住着神仙,不过虽然著名,但千百年来却并无一人知道此山究竟在何处,书里也一般只能讲个大概,说是在渤海那里,当年汉武帝曾东巡寻找,费了很大的工夫却仍是一无所获,只能在渤海海边造了一座小城,命其为“蓬莱”,聊以安慰,那就是现在的蓬莱市。

而蓬莱山与富士山这两座山之间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在上古时代都以盛产长生不老药而著称。

蓬莱就不说了,徐福正是冲着药才东渡的;而富士山,其实还有个名字,叫不死山(日语中富士音近不死),能得此名,全都因为盛传那里出产不死之药。

那么,蓬莱山有没有可能就是富士山呢?如果两座山其实是一座山的话,那徐福到日本起山名这一行为自然也就能说得通了。

很遗憾,虽然至今也没有人知道蓬莱山到底是哪座,但至少可以肯定它绝非富士山。

中国方面自不必说,除了义楚之外基本就没什么人把富士山当蓬莱山的,倒是有人把整个日本都认为是蓬莱仙岛的,或者将其称为瀛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