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贰 第九章 从《聪明的一休》说起(第4/4页)

不过截止到15世纪中叶,走私的也好,打劫的也好,倭寇基本都是由日本人所组成的。

但到了应仁元年(公元1467年),这种情况就开始有了质的转变。

那一年,日本发生了惊天巨变,因为幕府权力被削弱以及地方势力的崛起,国家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战国时代。

所谓战国,其实说难听点就是战乱。全日本被分化成几十个小国,以国为单位,在各路大名的带领下,互相之间为了土地、权力,不惜用尽一切手段,尔虞我诈互相开战,打胜的占了对方的地盘,打输的要么投降要么死。没有秩序,没有等级,也没有法律,到了后来连基本的道德亲情都荡然无存了,变成了彻头彻尾的黑社会。早上结盟,或许第二天就会反悔,白天还是你的部将,可你刚吃了晚饭就会看到他提刀上来,一脚踢翻你的餐桌,将饭菜汤扣在你头上,然后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并且告诉你,从此以后这里的老大是他了。甚至连父子相残、兄弟互攻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总之是人人都胸怀大志。

而战国时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土地。

日本土地制度的变化过程前面已经说过了,无非就是国家允许私人垦田以及私人拥有土地,而私人拥有了土地之后,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而雇佣了武装力量充当打手。

可是随着历史的前进,日子一长,打手多了,吃饭的人自然也就多了,于是饭也就显得不够吃了。

要吃饭,那就得多种庄稼,而种庄稼得要土地,获得土地的方法大致有两种:第一是开发新的,第二是抢别人开发好的。

由于朝廷制定了那条谁开发就归谁的政策,导致日本国内土地被近似疯狂地开发,要想找到一两块没被开发过的地方比较困难,只有去抢。

抢谁?这年头谁都有打手,你家打手三十个,隔壁太郎二十八个,你跟他一阵乱打之后他死二十个你还剩十个,回去接着看家都嫌人手紧张,还抢个什么劲?

很显然,各领主之间互抢肯定是一种高成本的行为,所以至少在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被大伙所采用,之前所说的那种父子相残兄弟互杀的惨象,是战国中后期进入白热状态后才有的情景。在战国初期,众领主那冒着绿光的狼眼,看中的是国司。

所谓国司,就是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去地方上任管辖的地方官,也就是这些领主的上司,被称为“守护大名”,一国一个,尾张国的叫尾张守,美浓国的叫美浓守,守护之下,设副官三职,分别叫做“介”“尉”和“曹”。

比如尾张国最大的,叫尾张守,而次官则叫做尾张介,再次的叫尾张尉,最次的叫尾张曹。

顺便一说,后来日本军队的军官职位,也大致沿用这种名称。将军之下,叫佐,比如大佐、中佐之类,因为“佐”的发音跟“介”相同;佐之下,叫尉,即大尉、上尉什么的;最基层的军官,叫曹,比如军曹、曹长。

之所以要抢国司,理由也很简单。首先,国司手里有土地,而且是中央直接划拨的上好土地,粮食产量很高;其次,国司很弱。要知道,众开发领主为了保护自家领地,都养有武士,并且无时无刻不死命地训练部队,然后盯着别人,生怕哪天别人来打自己。拥有这种警惕性,怎么可能被轻易地夺走资产?反倒是那些中央过来的地方大员,心存无比的优越感,总觉得自己是上头来的没人敢把自己怎么样,而手底下的士兵也是疏于锻炼松散不堪,这样的人不抢他抢谁啊?

下面的开发领主赶走中央派遣的地方官,然后自己一跃成为“战国大名”,这种行为叫做“以下克上”。克完了上之后大家发现土地依然不够,于是也顾不得别人的警惕性了,领主或者说大名之间,为了兼并土地而开打,从小规模的冲突发展到大规模的战争,这种情况日益频繁,最终进入了“大打三六九,小打天天有”的时代,这便是日本的战国时代。

事实上,战国时代的本质,说穿了就是新兴地主与老地主之间,就土地所有权问题而引发的战乱。

随着战乱的扩大和加深,受到影响的也不再是仅仅日本一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