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肆 第十三章 戊戌变法

就在头山满和孙文相见恨晚的那会儿,大清地面上又不太平了起来。

话说在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一月一日,山东曹州(今菏泽市)的某天主教堂遭到了土匪的抢劫,在劫掠过程中,两名德国神父不幸遇难。

史称山东教案。

诚然,这是一起悲剧,可说破了大天,却也是治安事件。

但德国人并不这么看,他们觉得是时候捞一票大的了。

11月6日,德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出兵山东,一个星期后,强占了胶州湾(青岛),虽经清廷竭力交涉,但最终还是落了个极其悲催的下场——大清赔偿德国白银22万两,并签署了《胶澳租界条约》,将胶州湾租给德意志99年。

几乎就在同时,趁着这股风气,俄国进占了旅顺大连;法国踏入了广州湾(今湛江),而英国则进驻了山东威海,并且要求拓展九龙和新界。

山东教案,胶州湾的被强占以及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端,给每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大清子民都造成了很大的心灵冲击,大家觉得自甲午战败以来,好像这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能把中国当肥羊宰割,想要什么时候吃肉了就拉上一刀,人人可以捞一票,哪里都可能被强占。

再不强国,就要亡国了。

而要强国,则必先变法。

于是,康有为他们又来了。

且说当年公车上书后,康先生金榜题名,得了个进士出身,然后被朝廷安排为工部主事,官居六品。

可能是这个差事不怎么忙,因此康有为闲暇还干了很多其他的事情,比如光绪二十一年(1895)七月,他跟梁启超一起办了一份报纸,叫《万国公报》,但因为撞名了的缘故,后又改为《中外纪闻》。这是中国史上第一份政治报刊。

之后,他们又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间政治团体——强学会。

由于之前利用《中外纪闻》的宣传,使得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之后再度声名大涨,以至于强学会成立时,北京各路政要乃至全国的官僚土豪都纷纷出钱支持,像翁同龢、袁世凯等都出过钱,甚至连李鸿章都打算出白银两千两以示支持,结果康有为嫌他签过《马关条约》,是大汉奸,拒收。

但换一个角度来看,两千两白银都无所谓有无,可见当时康先生和他的强学会人气高到了什么程度。

强学会后来因“私人堂会,将开处士横议之风”为名被慈禧太后解散,于是这伙人又换了个名号,成立了保国会。

德国出兵胶州湾后,康有为奋笔上书光绪,要求朝廷改革,截止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正月二十九日,他就已经上了五道要求变法的折子。

光绪很心动,在收到第五奏之后便下了一道旨意,说从今允许康爱卿直接给朕上疏,无需转奏——大清有规定,四品以下官员无权直接和皇上交流,只能请上级转呈。

康有为很激动,觉得自己已经引起皇上的注意了,于是在受到了这个特殊待遇的当天,便上了第六封折子,内容仍是请求变法。

2月,康先生第七次上疏,这次不但上了折子,还附上了自己写的两本书——《日本变政考》和《俄大彼得变政记》。

前者说的是明治维新,后者说的是俄皇彼得一世变法强国。

这两本书都是康有为道听途说日俄两国的变法历史后,再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撰写而成,说句良心话,基本是不靠谱的。

你想一想,一个从未去过日本和俄国也并不懂日语跟俄文的人,写了两本日本与俄国的变法书,再想把这书上的内容套用在中国身上,这能成事儿么?

可光绪却信以为真了——这主要得归功于康先生那神来之笔的文章手法,于是在之后的日子里,那几本康氏之作成了皇上每日必读之书,而且每读必流泪,一边流泪一边还说,我大清一定也要变法啊一定也要啊。

就在光绪变法之心日益坚定的时候,传来了一个噩耗。

恭亲王病重,眼看就要不行了。

恭亲王叫奕,道光帝第六子,外号鬼子六,清末洋务派首领。

此人从小机智聪明胆识过人,据说一度是帝位的热门候选人,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攻入北京城,奕被任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同联军谈判,最终签下了《北京条约》。

这次行动不光是挽救了当时南边闹长毛北边来鬼子的大清王朝,而且在议和期间奕笼络了文祥(户部侍郎)、桂良(文华殿大学士)、宝鋆(总管内务府大臣)、胜保(副都统),形成了一个新的政治集团。

同时,在北京与列强和谈的时候,他的翩翩风度款款而谈也给众洋人留下了深刻的好印象。

这都为以后奕引领洋务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咸丰帝驾崩后,因为继承人同治尚且年幼,故而国家大权由小皇帝的生母慈禧太后一手掌握。

不过由于先帝咸丰也曾留下过八位顾命大臣,因此在同治继位之初,后党跟帝党之间爆发了一场不可避免的斗争。

这个时候,奕毅然决然地站在了自己嫂子这一边。

同治元年(1861)十月,经过大半年的密谋准备,后党突然发难,一举拿下八大臣,其中两人被赐死,一人被斩首(肃顺),其余五人被充军。

史称辛酉政变。

这一年,慈禧27岁,奕30岁。

安内之后,便开始攘外,也就是洋务运动了。

具体的过程我们略过,简单而言,大清洋务的操盘手是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人不假,可曾国藩李鸿章他们的背后,却是奕。

而奕的背后呢?其实是慈禧太后。

这一次慈禧跟光绪前来探望,除了送最后一程之外,还想问问这位比李鸿章级别更高的大清洋务派巨头,在他百年之后,谁能为国分忧?

首先开口的是光绪,皇上当时想到的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翁师傅,于是便问道:“翁师傅如何?”

本来耷拉着脑袋面无活色都快要驾鹤西去的奕一听这话立刻两眼放出了如闪电般的光芒,一把拉住光绪的手:“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大错!”

慈禧在后面听了连连点头,盟友毕竟是盟友,说的都是她想说却不太方便说的。

可能是说翁同龢的时候太激动,耗了些许体力,因此奕停顿了一小会儿,然后又开了口:“皇上,我听说最近有一个从广东来的举子叫康有为,一直在鼓吹变法。”

光绪并不否认。

“请皇上慎思,不可轻信小人。”

光绪默不作声,但脸上并不好看,这也很正常,比亲爹还亲的翁师傅被说了不是,现在又要说他的新宠康有为,不过对方毕竟是恭亲王,论辈分自己得管他叫叔,因此皇帝还是比较谦和地问了一句,那么您看能用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