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肆 第十七章 会津人柴五郎(第4/6页)

就这样从上午打到下午,有人来报,说英国使馆不行了,被甘军打开了一个口子,里面还有老弱妇孺,正求援呢,可各国没人肯去,中佐殿下,怎么办?

柴五郎一指边上的一个大尉:“你立刻去救,我这边只要十个人就够了。”

那个大尉姓安藤,很听话,也不问你十个人能撑得住吗或者我带七个人能打得过吗,而是毫不犹豫地带着人就往英国使馆跑。

就这样,八个日本兵跑到英国公使馆,看到大门已经被打出了一个缺口,甘军正往里冲呢,于是立刻赶上前去,发一声喊,然后刀枪齐下,瞬间就放倒了十几个,后面的甘军士兵被这突如其来的八个人给吓得连连后退,而英国士兵也趁此机会迅速拖出了大炮,一连数发,总算是控制住了局面。

这一天,使馆区内的使馆虽各自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但总算是没有一处被攻陷的,由于众人终于发现了制高点的重要性,因此晚上,又有几十名从教民中挑出来的武装人员来到王府,协助日军共同防守。

第二天,已经习惯了对手打法的各国军队,又在柴五郎的指挥下扛了一整日,仍是没有一处被攻破。

“使馆防御战的成功,有一半得归功于日本人。”

事后,时任英国驻华公使的马库特这样表示。

“柴中佐是一个个子小小但非常伟大的人,他的智慧和行动力使得他在现在的东交民巷里占有绝对的威望地位。柴中佐在王府的精彩作战证明了他是一名出色的军官,所以现在这里的所有军人都愿意听命于他。”

当时躲入使馆区的美国女教民波林•史密斯如此说道。

而《泰晤士报》的记者莫理循则评价曰:“在使馆区被围期间,完全不存在像日本军人那样奋战在前线的其他国家士兵,支撑着众使馆的,正是日本人辉煌的武勇和杰出的战术。”

莫理循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出名,在后来武昌起义爆发后,他是全世界第一个用“革命”这个词来报导该事件的西方记者。

而在再后来袁世凯称帝那会儿,为了表彰莫理循多年如一日为全世界如实客观地报道中国,袁皇帝甚至把北京的王府井大街改名成了莫理循大街。

不过当莫理循直接采访柴五郎让他谈谈想法时,这位身材矮小性格沉着的炮兵中佐则并未如想象中的那般大说天皇庇护皇国保佑,只是很平静地表示:“其实,真要论作战勇敢的话,还是美国的士兵比较拼命吧。”

攻了两天,十万人马除了扒拉下来几块破砖之外基本上一无所获,甘军统帅董祥福觉得脸上挂不住了,想了半天后想出了一招狠的:“用大炮吧。”

不过甘军没有配备大炮,义和团就更别提了,因此董大帅找到了端王载漪,让他问荣禄的武卫军借。

载漪是个生性爱好拉大旗作虎皮的主儿,直接觍着脸以太后的名义向荣禄要起了大炮,那荣大人倒也不生气,而是问道,大炮我有,可你会开么?

端王一想倒也是,甘军跟义和团里都没有会玩这个的人才,于是脸皮一厚:“那就烦请荣大人再借几个炮手吧。”

荣禄点头微笑,表示小事一桩,这炮王爷您现在就差人先拉走吧,只不过今日天色已晚,不方便行火炮之事,明日开轰,如何?

载漪哪有不同意的,说那就让洋人再多活一晚上吧。

于是当天傍晚,使馆区外便出现了五六门高耸着的大炮。

这下别说是西洋人在那里傻得只知道画十字祷告上帝了,就连一向冷静的柴五郎也有点犯怵,炮术专业出身并兼着情报工作的他非常明白,门外摆着的都是荣禄武卫军所用的最新式德国造大炮,这要打上来,甭提人,连骨头都不会剩下。

不过,也用不着那么绝望,荣禄是明白人,就算是形势所逼,也多半不会跟着义和团他们犯浑。

事实证明,柴五郎料中了。

话说在武卫军用大炮的前一天晚上,炮营管带特地找到了荣禄,问荣大人,您看明天我们是真打还是假打?这要真打,估计也就十分钟,对面得全完。

荣禄说知道全完你还真打?赶紧的,去在标尺上做点手脚。

管带没走:大人,这么糊弄人,上头要追究起来算谁的?

荣大人不高兴了:什么叫糊弄?咱是那种人吗?这打不打,是态度问题,打得中打不中,是水平问题,我大清技不如人都几十年了,怎么就成糊弄了?

于是第二天使馆墙外,只听得啪啪炮响,嗖嗖弹飞,可就是没一发中的。

从早上打到中午,太后口谕也来了:别打了,还让不让哀家午睡了?

不过,这天老太太到底是没能睡成午觉,因为就在下午,端王载漪、大阿哥溥俊等人带着一伙大师兄冲进皇宫,准备杀二毛子。

谁?

光绪。

且说在进京之后,义和团一直受端王鼓动,说现在的庙堂之上很多都是二毛子,地位最高的就是一龙二虎,一龙是光绪,二虎指的是庆王奕劻跟李鸿章。

只不过当时庆王府里有全副武装的神机营,而李鸿章正在两广当总督,一个杀不动一个杀不着,唯一能动手的,只有光绪。

更何况为了自己宝贝儿子的皇位计,也该把这老兄给除了。

结果这帮人没想到大内之中有高手,都还没见到光绪,就被慈禧养着的一群武装太监给摁了。

老太太得报之后气得手都抖了,没想到自己物色了这么一个接班人,当时就恨不得大耳光扇上去,而正躲家里头的奕劻一听说端王惹翻了太后,于是着急火燎地一溜小跑来到宫里,把载漪这些日子干的那些个破事儿一桩桩一件件都打了小报告——当然,也包括假造各国逼宫的照会。

要说慈禧身体素质真的很好,这要换了其他老太太早吐血三升了,也就是这位老太太,愣是做到了胸有奔雷而面不改色,而且神智还很清晰,当即给荣禄下了旨意,别打使馆了,赶紧地,你去给洋人送点瓜果蔬菜,告诉他们,这是误会……

就这样,十万团民攻使馆的闹剧,算是差不多到此为止了,不过围还是围着的,因此使馆区里的人们也不敢怠慢,仍是提心吊胆地枕戈而卧,生怕什么时候那帮人再喊着刀枪不入杀将过来。

而就在太后下令停攻使馆的第二天,传来了一个很坏的消息——为了拯救被围困在北京的同胞,各国政府组成联军,已经突破了大沽口,正往天津去呢。

正如之前柴五郎所料想的那样,就在北京电报线路被切断之后没几天,在和本国驻华公使失去联络的情况下,各国政府从各家的间谍那里知道了中国的情况,于是毫不含糊地决定,联合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