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肆 第十七章 会津人柴五郎(第5/6页)

出兵的总共有八个国家,其中日军20,840人、俄军13,150人、英军12,020人、法军3,420人,美军3,420人、德军900人,奥地利军300人,意大利军80人。

史称八国联军。

老太太刚听到这个情报的时候还挺淡定,说莫怕,哀家早就令各地准备勤王,他洋鬼子八个国家也就四五万人,我大清正规军少说也有四五十万,等他们到了北京,还不把鬼子都赶跑喽?

可结果很快又一个坏消息也传来了,说各地督抚并不打算来北京,他们搞东南互保了。

此事的原委是这样的:话说当日慈禧太后发布跟十一国宣战圣旨时,还加了一条,那就是“各地督抚一并听命,进京勤王,与洋人开战”。

写完,八百里急递(电报线都被义和团给毁了)送往全国各省。

结果各封疆大吏看完,全都傻眼了——这日子过得好好的,什么跟什么就宣战了,而且一宣就是十一个国家,就算是找死也不带这么玩的啊。

当时大清的疆臣之首是正在广东的两广总督李鸿章,所以其他督抚纷纷致电询问老爷子:您看怎么办,我们要不要去呀?

李中堂说去个屁,此乃伪诏,我两广绝不受骗。

老头太明白了,这要跟着一起折腾的话,那大清也就该被折腾没了,而如果此时静观其变并照会洋人说中央是中央,地方是地方,我们绝不和你们过不去,所以你们要打北京的话千万别连累我们——那么日后,这个国家兴许还能凭借着这些免于战火的太平富庶之地东山再起。

于是在李鸿章的带领下,东南各地的地方官员纷纷表示拒不接诏,当然大家不如李中堂那么有种,不敢直接说此乃伪诏,而是采取了比较柔和的办法,比方福建的,说洋鬼子从鼓浪屿登陆,我军正在和他们决一死战,实在来不了京城;浙江的则说洋鬼子跑普陀山来了,臣为了誓死捍卫海疆,真的腾不出手北上勤王。

最狠的是南洋大臣张之洞,虽然人在武汉并不沿海,可仍是一封回函:洋鬼子在汉口登陆,臣决战去也,太后勿念。

之后,时任上海道台余联沅以东南各省总代表之名,邀各国驻上海领事签订了《东南互保章程》,一共九条,总结起来也就一句话:不管北京被你们打成什么鸟样,都请不要来牵连我们。

联名签署的有湖南刘坤一,湖北张之洞,两广李鸿章,闽浙许应骙,安徽王之春等各地一把手。

顺道一说,还有一个不太算东南但也加入互保的,那便是山东。

当时主政山东的还是袁世凯,哥们儿那几日忙屁了,因为一大群接着一大群住在北京的商人富贾为了不被义和团以用洋货二毛子的罪名勒索乃至扑杀,不得不拖儿带口往离京城最近的无匪区山东逃难。造成的结果就是整个山东人满为患,以至于袁大人不得不下了规矩:猪肉饺子不许超过50文,白面馒头不许超过6文,不然就是发国难财的奸商,抓着了直接法办。

再说那慈禧太后,听说各地勤王大军不来后,倍感失望,不过毕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觉得北京城里城外的清军加义和团少说也有将近二十万,我玩不了十个打一个那五个打一个也行啊,洋鬼子来就来吧。

于是洋鬼子就真的来了。

7月14日,联军攻陷天津,在此之前,聂士成战死于城南。

8月2日,两万联军沿运河由天津向北京进发,两日后,抵达北京附近。

接着,就开始攻城了。

当时日军负责攻打朝阳门,领军大将不是别人,正是柴五郎当年的地图搭档福岛安正,还有他的老同学秋山好古,也率领骑兵随军出阵。

守城的是甘军主力以及义和团。

战端一开,老规矩,义和团民喊着刀枪不入就走上前去了,福岛安正自称老资格中国通,但还真不知道原来中国人是这么打仗的,于是大伙就傻站在那里看,一直等到义和团走近了都能看清脸了,福岛指挥官才醒过来,大喝一声:“开炮!”

然后万炮齐鸣,炸飞一大片。

而蹲在后面观战的大师兄发现情况不对,连忙拔腿回头就跑……

打完了义和团,剩下来就是甘军,这两者的战斗力真心不是一个档次的,堪称天差地别。甘军打仗有技术也不怕死,杀红了眼跟日本人纠缠死斗。于是福岛安正跟秋山好古只能配合作战,一个在后面火力掩护,一个在前面骑兵突击,费了老大的劲才总算把对手搞定,攻破了朝阳门。

此时的太后正在宫里听捷报——虽说是处处紧急,可奏上来的却全是大胜,什么东直门歼敌三千啦,西直门打得洋鬼子叫爹啦,朝阳门那东洋人已被义和团请来的神仙给灭团啦之类。

老太太虽然听报后满面红光地对手底下人说看我大清果然威武吧,但心里实际上跟明镜似的:真要这里大胜那里大捷的,怎么这枪声却越来越近了呢?

看来京城沦陷也是时间问题,还是趁早准备走人吧。

目标初步被定在了陕西的西安,用专业的话来讲叫“西狩”——皇家的事情,也能叫逃吗?

结果太后正指挥着人收拾东西呢,突然就响起了一个声音:“皇上不能走!我和皇上都要留在这里,要走你们走!”

老太太当时虽说胸中顿怒可也有一丝疑惑掠过心头:都这节骨眼上了,怎么还有人敢来挡老娘的横?谁呀这是?

定睛一看,不是别个,是珍妃。

平心而论,作为一名历史人物,珍妃的人气应该还是相当之高的,除了中国外,就算日本也不乏其粉丝,认为她是“悲剧的皇妃”。而这种人气很大程度是借了慈禧的光,在长时间被妖魔化的过程中,慈禧越是偏向妖婆,则与之相对立的珍妃就越是偏向女神。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偏见。

其实珍妃压根就算不得好鸟,这姑娘干的好事没多少,但坏事一箩筐,最出名的当属卖官鬻爵,据说曾经推荐了一个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文盲来担任侍郎,结果连老公光绪都忍不下去了,把那人给赶出皇宫,慈禧则为此还动了家法。

而此时此刻珍妃一把拖住光绪不让他走,倒不是说她有多么舍不得皇帝舍不得紫禁城,只是她明白,自己和光绪,压根就没有走的必要。

洋人马上就要打进来了是不假,可洋人针对的是谁?是你慈禧好吧,又不是我家皇上,而且他们非但不针对皇上,甚至是拥戴皇上的,只要他们一来,别说皇上从此不用再住瀛台那破地方,直接就能重归九五再掌大权了啊。既是如此,那我们跑个毛?有病啊?

应该讲这道理是很对的,只不过珍妃明白的,慈禧当然也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