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肆 第十七章 会津人柴五郎(第6/6页)

要是光绪和珍妃就这么留在北京迎接洋大人而自己灰头土脸地仓皇出逃,那以后的日子还怎么过了?朝政大权岂不是没自己什么事儿了?

也别说以后了,兴许洋人前脚进城,那帮孙子后脚就把自己给判个祸首发通缉令呢。

这怎么成?

所以面对珍妃,慈禧没有一点犹豫,叫来左右,表示把这小蹄子给本太后丢井里头去吧。

就这样,珍妃死了,年仅24岁。

然后慈禧带着光绪继续自己的逃跑,哦不,西狩之行。

15日,联军逐步攻占北京城各门,并于当天晚上基本占领了全城。

于是,历时将近两个月的使馆之围,此时才算是彻底地被解除了。

接着,联军将整个北京划分为十一块,交给各国军队管理,并由该国军队的总大将出任区域民政长官。

日本分到的是今天东城区和西城区的北部,并和英国德国共同管理紫禁皇城的东部区域。

于是北京城里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老百姓见了面打招呼都不问您闲在啊吃了没,而说的都是哟三爷您今儿起早啊,现如今您可是英国人啦。唉,咱就混得不如您哪,只能当俄国人,家里的床板儿都被抢走啦……

这就叫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

而在这十一块区域之中,俄国人的辖区军纪是最差的,用当时的话来讲,就是“俄军界内,存者唯狗而已”。

可能有些夸张,但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状况。

于是当地的老百姓被迫用脚投票——反正皇上都走了,自己干吗还死守着那三间破房呢。

往哪走?隔壁日占区。

八国联军跑中国来到底应该谁来负这个责任,他们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对此我在这本书里不想多做纠结,这种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里我只说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在当年被八国占领的北京城里,秩序最好的,是日占区。

有记载云:“日军界内,熙熙攘攘,往来如市。”

这得归功于柴五郎。

话说在划分完各国占领区后,福岛安正就很欢快地跑俄国区搞情报去了——他知道将来日俄必有一战,趁着这个机会,能打探多少是多少。至于占领区的日常民政事务,他并无一点兴趣,全都交给了老搭档柴五郎,反正你是大英雄嘛,万国敬仰,有威望,压得住。

柴五郎也不推辞,接任之后先发了一道命令:但凡日本的士兵,没有批准一律不准离开军营,就算上街,也不许去商店,哪怕是花钱买中国人的东西,也以违背军法论处。

对此,他的解释是:“我们是占领军,没有任何一个中国人会以完全和平平等的眼光来看待我们,就算拿着钱去,他们也不见得敢收,这种不花钱就买到东西的风气一开,那么接下来便是抢掠烧杀,这是决不允许的。”

有的人,因为痛过了,所以便想让别人更痛;有的人,因为痛过,所以知道宽柔。

在柴五郎的主持下,日占区很快就恢复了战前秩序,一些因战争而打烊避灾的商铺也都纷纷重新开张,而之前定下的那条禁止上街的禁令,也在不久后因确实没有必要继续贯彻的缘故而被废除。

9月,各国联军开始陆续增兵,一直增至十余万,然后由京津出兵,分攻山海关、保定、正定等地,甚至进入山西境内。同时,俄国单独调集步骑兵十七万,分六路进占南满洲。

此外,还有一个比八国联军更加可怕的危机也正在这时悄悄地逼近了大清。

帝国,真的亡了吗?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