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发现的土地想象美洲

因此,全世界初期都像以前的美洲。

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1690年

美国最初只是一片土地,后来才成为一个国家。远在这个国家建立之前,人们就已经对这片土地开始了想象。最初踏上这片土地的人们有何梦想和雄心,如今已无从猜测,但可以知道的是,早期移民或徒步穿越白令海峡,或乘船而来,都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而踏上北美洲的大陆。不管他们最初的打算是什么,定居在此或是开辟贸易航线,寻找新家园或是仅仅寻找可以带回家乡的新资源,这个新世界对他们而言都充满诱惑。然而,真正在这里永久定居的只有印第安人部落,其他的早期移民尝试多以失败告终。甚至是维京人在10世纪和11世纪的入侵也未给这里的土著居民带来多少麻烦:那些维京人虽然在格陵兰岛强行定居,但没过多久就被印第安人赶走,这段短暂的历史也没多久便被土著部落所遗忘,同样,很快也被全世界都抛在了脑后。

正是在这种没有外来干扰的情况下,居住在美洲大陆的各个部落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众多的美洲土著语言部族和种族群体。19世纪民俗学研究者杰里迈亚·柯廷(Jeremiah Curtin)指出,这个时期的美洲原住民族群本质上都是基于宗教信仰和血缘关系形成的原始社会。正如柯廷所说:

一个民族通过信仰将民族与众神相联系,通过血缘将个体与个体相联系,这两种社会联系是我们所知的原始人类最牢固的联系,也是史前时期仅有的社会联系类型。美洲大陆被发现之时,即使发展程度最高的印第安人群体也仍然处于这种原始社会阶段。

杰里迈亚·柯廷《早期美洲的创造之谜》,1898年

事实上,柯廷对美洲土著社会联系的描述完全可以用来描述15世纪的欧洲:当时,此起彼伏的宗教动荡和政治动乱也在不断地形成、割断类似的社会联系。但柯廷的这种观点是与如今的主流观点唱反调的,不管是提出“原始人类”概念,还是断言美洲只是等待欧洲“发现”的大陆,柯廷的观点都与现代学者对美洲历史的理解格格不入。

在与欧洲民族接触之前,美洲各土著部落之间在文化和语言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当时实际的人口规模现在仍有争议,但大致限定在1000万—7500万,其中200万—1000万人生活在今美利坚合众国地区。相比之下,当时欧洲和非洲的人口规模分别为7000万和5000万。尽管各民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贸易、商旅往来以及不可避免的战争,但由于美洲大陆地域广阔,定居各处的部落都得以发展繁荣各自的文化与族群。西海岸的一些农耕部落已建立起稳定并且也具有竞争性的政治社会,定居在今俄亥俄州和伊利诺伊州地区的霍普韦尔部落(Hopewell)精于金工,而居住在密西西比和密苏里洪泛平原上的卡霍基亚部落(Cahokia)则是最为复杂的印第安人部落之一。这些部落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和当时的欧洲社会一样,他们也面临着冲突与竞争,不得不做出改变,去顺应变化的农作模式和日益扩大的贸易网络。事实上,美洲土著部落与之后入侵美洲的欧洲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这不仅体现在它们的迁徙模式上,也体现在两种文化的神话故事里,并且两者之间的这种相似性可能比差异性还要突出。

美洲土著有许多种创世神话,但本质上讲的都是一个相似的故事:世界的源与变、魔法巫术的变形、人类的诞生和人类融入世界的转变。欧洲关于美洲起源的神话与这些故事并无大异,只不过少了些法术招魂、神人同形同性的元素。欧洲白人移民美洲的故事从本质上说也是一个关于土地的故事,他们不仅声称美洲土地为自己所有,还将这种所有权与土地的精神联系起来。这种土地的精神到后来也有许多名称:自由、平等、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对于当时最早的那批欧洲移民而言,想将这片土地变为殖民地,第一步就是要去了解这片土地,了解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土著居民。而由此开始的殖民过程最终却会让这些美洲土著部落流离失所、几遭毁灭。在这里,欧洲移民仿照欧洲,尤其是英国的法律、政治、宗教及社会结构,基于旧世界的价值体系构建起殖民文化。在随后的几百年里,这种殖民文化不仅从英国皇室的管辖中独立出来,还逐渐发展成为地球上最强大国家的文化。

一切都始于1492年热那亚水手哥伦布(Columbus)抵达西印度群岛的那一刻。哥伦布的这次航行得益于当时的欧洲强国葡萄牙精湛的造船与航海技术。和当时的美洲土著部落一样,15世纪西班牙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贸易往来。对物质资料的需求以及消费结构的改变促使西班牙频繁进行航海活动,但在其航海探险的兴趣背后,还有更大的野心:即获取香料、茶叶、丝绸,尤其是国际贸易的重中之重——黄金。当时这些商品多走陆运,香料、茶叶和丝绸一类从中国经中东地区运往地中海地区,黄金则是从撒哈拉地区途经非洲北段运到欧洲。这类贸易主要掌控在威尼斯人和土耳其人手里,而葡萄牙人希望能够避开这些中间商,直接获得商品。在此过程中,葡萄牙开始了奴隶贸易,这后来也成为大西洋世界经济、社会层面的一个典型特征。当时的欧洲世界不仅开始习惯于喝茶,还开始喜欢在茶里加糖,作为蔗糖生产者的奴隶就变得和蔗糖这种奢侈品一样有利可图,葡萄牙从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的蔗糖种植园中获利颇丰,便是例证。总之,葡萄牙在蔗糖贸易上取得了成功,在非洲南部海岸开辟了航海线路,在非洲大陆西海岸建立了贸易站。看到这些活动为葡萄牙带来了利润,其他欧洲强国,尤其是其近邻西班牙便想要从中分一杯羹。正是出于这一目的,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Isabella)派出哥伦布前去寻找一条通往印度群岛的西路航线。

相比同时代的其他航海家,哥伦布显然低估了环球航程的距离,因此,当他很快抵达巴哈马群岛时,就相信自己已经到了东印度群岛。出于这种误信,他将当地居民误称为“印度人”(Indians)。这些“印度人”如何看待哥伦布已经无从得知,可以确定的是,哥伦布的抵达为欧洲拉开了一道序幕:欧洲强国对美洲的探索、占有和征服将在此一一上演。欧洲人与印第安人的相遇——也就是所谓的“哥伦布大交换”(Columbian exchange)——几乎完全只为前者带来了好处。从他们第一次接触开始,一切就显而易见:欧洲强国认为美洲是供他们掠取的。事实上,西班牙与葡萄牙为哥伦布的这一发现闹得不可开交,以至于教皇不得不出面干涉。在1494年西、葡两国签订的《托德西利亚斯条约》(the Treaty of Tordesillas)中,教皇作保规定了一条分界线,用于划分两国的势力范围。葡萄牙将视线移向巴西,而西班牙则着眼于南美其他地区及加勒比海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