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经济大恐慌

美国自建国以来,历届国会审度国势,莫有本届所见之兴旺繁荣……美国企业所造财富之盛,美国经济实力之雄,不但美国之民均享其利,域外世人也同受其惠。今日生存之必要条件,已由生活所需,进入美衣美食豪奢之境地。生产不断扩大,内有日增之国民消费吸纳之,外有益盛之贸易通商推动之。美国今日之成就,实足快慰。美国未来之前途,实很乐观。

——美国总统柯立芝,《国情咨文》,1928年12月4日

失业,仅次于战争,是我们这一代蔓延最广、噬蚀最深、最乘人不防而入的恶疾,是我们这个时代西方特有的社会弊病。

——伦敦《泰晤士报》评论,1943年1月23日

1

首先,让我们假定,第一次世界大战不过是一场短暂的战祸,世界的经济与文明,原本相当稳固,大战的灾难虽然深重,却只造成一时的中断。战争一过,只需将瓦砾颓垣清除干净,便可以若无其事地一切重来,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继续一路走下去。就好像1923年日本关东的大地震,日人掩埋了30万名死难者,清除了使得二三百万人无家可归的废墟,便重新再造起一个跟过去一模一样,但是抗震力比以前高出许多的城市。如果历史真能如此,两次大战之间的世界,面貌又将如何?这个答案,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像这种不曾发生,而且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凭空揣测,自然毫无意义。不过这个问题也不是真就毫无意义,两次大战之间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大崩溃,到底对20世纪历史有何等深刻的影响,透过对前面这个假定性问题的讨论,我们才能获得真知灼见。

世界经济如不曾大崩溃,希特勒肯定不会出现。十之八九,也绝对不会有罗斯福这号人物。至于苏维埃式的经济体系,就更不可能与资本主义世界匹敌,对后者构成任何真正的威胁。欧洲以外,或说西方以外的地区,因经济危机造成的后果,程度之大,更令举世瞩目。这些问题本书另有篇章讨论。简单地说,对于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我们一定得对经济危机有所了解,才会有认识。而世界经济大崩溃,正是本章的主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造成的主要破坏多半在欧洲,但并没有将旧世界全部毁坏。可是世界革命的浪潮,也就是19世纪资本主义文明衰落过程中最戏剧性的一幕,却席卷了更为广大的地区:西起墨西哥,向东一直到中国。而殖民地独立运动的声浪,也由西北非的马格里布(Maghrdb,包括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及摩洛哥等地),一直到印度尼西亚。不过,此时世界上也有很大一片区域的人民,跟大战的炮火与革命的巨浪距离极为遥远,丝毫未受波及,其中最显著的国家与地区,便是自成天地的美国,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殖民地。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经济危机,却是地地道道的全球大灾难,至少在全然依赖非个人市场交易制度的地区,人人都无法逃避这场风暴。事实上,多年来自以为天之骄子、远离那些倒霉地带的美利坚合众国,在这场经济狂飙中首当其冲。因为人类经济史上,撼动级数最强烈的“大地震”——发生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经济大恐慌,其“震中”就在一向自诩为全球安全港的美国。一言以蔽之:两次大战之间,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看来似乎崩溃了。如何才能恢复旧貌?无人知晓。

其实,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向来不曾风平浪静。每隔一段时间,长短不定,或大或小,总会有某种程度的波动,这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19世纪以来的实业家,对所谓涨跌更迭的“景气循环”都很熟悉。通常每隔7—11年,景气萧条的轮回就会大同小异地重复一次。但到了19世纪末叶,这个周期忽然拉长了许多,引起了众人的注意。大家发现,过去几十年来,原本的周期长度有了异常的改变。大约1850年起,一直到19世纪70年代,全球呈现一股前所未有的景气趋势。可是接下来,经济发展却又陷入不稳定状态,时间长达20多年之久(有些经济学家将这段时期称作经济大衰退,不过此说多少有点不够准确)。不过20多年的不稳定过去之后,世界经济又持续繁荣了很长一段时期(参见《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第二章)。20世纪20年代初期,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捷夫(N.D.Kondratiev)发现,由18世纪末期开始,经济发展遵循着一种“长周期”(long wave)模式在发展循环,周期长度涵盖五六十年。康德拉捷夫长周期理论,从此成为经济学专著里经常出现的名词。(斯大林初期,康德拉捷夫不幸成为其专政的第一批牺牲者。)不过康德拉捷夫本人及其他学者,都无法为此现象做出满意的解释;某些统计学者怀疑其正确性,甚至从根本上否认长周期现象的存在。然而根据长周期理论,当时为时已久的世界经济景气繁荣,又该到走下坡路的时刻了。[1] 康氏的推测不幸言中。

在过去,不管是波动还是循环,也不论其周期是长或短,实业界及经济界的人士,都将之当作一定的现象,正如同农家习惯于季节的变化,接受天气的好坏一般。景气来或去,任谁也没有办法:好时节机会来临,坏年头问题重重。个人或企业,可能大获巨利,也可能不幸破产。相信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社会学家,跟马克思持同一看法,认为一次又一次的周期循环,都是由资本主义本身衍生的,最终将证明其内部不可克服的冲突性。因此在他们的眼里,历次的波动循环,已经把资本主义带入了一个万劫不复的危险境地。但是,除了这一批人之外,一般都以为世界经济只会更好,就像19世纪一般,不断地成长进步下去,仅仅在其间偶或出现一些循环性的短期突变。可是现在,形势有了新的变化。自有资本主义以来,可能是头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经济波动似乎对体制本身产生了莫大的威胁。更糟糕的是,在许多重要方面,长时期持续成长的曲线,似乎就要发生断裂了。

从工业革命开始,一部世界经济史,根本上就是一部科技不断加速进步的历史。其间的经济发展虽不平衡却呈持续增长趋势,企业活动快速地“全球化”扩张联合。总之,世界性的分工日益精细复杂,流动交换的网络日趋密集。世界经济的每一部分,都和全球性的组织体系密不可分。即使在大动乱的岁月,科技进步的脚步也不曾稍停片刻,这一方面改变了世界大战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因大战而产生变化。虽然对那个时代的人们而言,当时的生活体验以1929—1933年间的经济大萧条最为深刻,事实上,在那几十年中,经济的成长并未停止,只不过缓慢下来而已。当时,全球最强的经济力量首推美国,但是1913—1938年间,它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只有区区8%。至于世界总的工业生产总值,在1913年后的25年之间,增长一共只有80%左右,约为前四分之一世纪增长率的一半(W.W.Rostow,1978,p.662)。这个数字,我们在本书第九章也将会看到。若和1945年之后的增长相比,差异更为惊人。不过,如果火星上有人在遥遥观察地球的话,人类经济活动曲线上短期的曲曲折折,都将隐而不现。从长期来看,世界经济显然一直在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