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回 建文登基(第4/13页)

方孝孺谦虚地说了一段开场白便转入主题,他先请在座诸人就自己所管之事做了一些报告,然后道:“诸兄所言皆甚是,综合众议,咱们需要有一核心小组,从今日起,每日聚此商议当日大事及应变举措,此事至关紧要。愚弟以为,小组应以两人为首,一文一武,诸位有何高见?”

齐泰见大家都不说话,心知在座诸公各自都有深谋打算,不愿在此关头多言,便发言道:“诸公客气,便由小弟做一建议,此小组之首,文则孝孺兄,武则魏国公,各位觉得如何?”

方孝孺隔桌望了望坐在徐辉祖上首的黄子澄,只见黄子澄面无表情,一言不发,便朗声道:“齐兄的建议,武的由魏国公徐督主持自无异议,至于文的,小弟觉得非黄学士子澄莫属。”

那黄子澄是洪武十八年会试的魁首“会元”,殿试时也点了“探花”,而方孝孺虽然文名满天下,却不是科举出身,他的恩师宋濂及其他当朝鸿儒一再向朝廷荐才,才受到朱元璋的重视。黄子澄久入中枢,洪武三十年的春闱,主试官大学士刘三吾出了“试场弊案”遭罢黜,差点儿丢了脑袋,其翰林学士的缺便由黄子澄担任,加以他多年来在东宫讲学侍读,与皇太孙关系密切,十分交好。这段时间朱元璋忽然将方孝孺从蜀王朱桩那里调来京城,一到京城就受到极大的重视,颇令黄子澄这位当年会元之才的探花郎有些吃味儿,他正在心中暗忖:“等皇太孙就大位了,咱们看看谁听谁的。”却不料方孝孺的发言忽然指向自己,便谦辞道:“不可,不可,还是孝孺先生来主持的好。”

方孝孺虽未正式为官,但也是出自官宦世家,对这种大臣之间的微妙关系了然于胸,于是他坚持道:“子澄兄不要谦辞了,策划分工的事小弟自会尽力而为,但主持这极重要的工作小组,可要引领各部,丝毫差错也出不得,须得有子澄兄这等资望之士方可胜任。”

郑洽年资最嫩,全因皇太孙及主录僧溥洽欣赏,才得以在这等场合敬陪末座。他到底年轻,见大事在即,便一个小组主持人的位置竟然难以产生,不禁有些不耐起来,便对大家拱手为礼道:“小弟人微言轻,但觉事情迫在眉睫,诸贤不宜过谦。子澄学士,就由您来主持吧。”他心中其实属意方孝孺,但见方一再坚辞,已知在目前情形下退居幕后反而有利,便不顾自己敬列末座的身分,勇于进言。

黄子澄瞄了身旁的徐辉祖一眼,徐辉祖微微点了点头,黄子澄也就拱手道:“既然方兄、郑老弟皆如此说,子澄不敢再推辞重责大任,便与魏国公一同主持吧。”

方孝孺暗中松了一口气,他挥了挥手,一名伺候在旁的幕僚就将准备好的一叠折子拿出来,按照折子首页上的姓名,分发给在座每一个人。方孝儒道:“因齐泰兄传命,小弟先做了准备工作,已将从今日起到皇上宾天后的全部重要大事,做了些整理及分工,略供各位参考,如有不当或遗漏,现在就可以提出商议。子澄兄、魏国公,请两位主持。”

众人把手中折子看完,无不对方孝孺的才干感到赞佩,他不仅把所有大家能想到的工作巨细靡遗地列出,且将执行每项工作的关键时、地、人做了剖析,项目之间的相互关连与支援也设想周到,连黄子澄也不得不赞道:“孝孺这番擘划确有大将之风,诸公可有其他意见,请尽量提出。”

众人一片赞佩之声,并无进一步的意见。郑洽暗自忖道:“今日可长了一智,试想方孝孺如果自己来主持其事,他拿出来的分工计画就算再好,也不会像此刻这样众口称善,我瞧那黄子澄立即就要挑毛病,鸡蛋里还挑得出骨头哩。孝孺这人还真聪明。”

就在这时,一名带刀侍卫疾步进厅,单膝点地,喘声报道:“皇上诏黄学士、齐侍郎、方孝孺即刻进宫。”

徐辉祖一跃而起,道:“事已急,各位就照计画办事吧。”便出了议事厅,从兵部侧门疾奔向千步廊对面的中军都督府。金寄容也拔脚就走,他并未走回锦衣卫衙门,反而疾步直接由千步廊穿过承天门,向皇宫走去。

刹时之间,兵部议事厅只剩下郑洽和那主录僧溥洽。郑洽道:“宫里出了大事,莫非皇帝……”溥洽双掌合十,低首默宣佛号,然后道:“郑公子,该来之事终将来临,幸好方学士给大家的分工策划巨细靡遗,咱们分头行事,你也快回翰林院去吧。佛祖保佑。”郑洽摇头道:“此时宫中随时有事,咱们还是留在这里静候,侍卫随时会来通报。”

两人对坐长桌两边,各自翻阅方孝孺所写的折子,兵部议事厅里静悄悄的一片,直到又一名锦衣侍卫匆匆进来,打破了寂静:“奉皇太孙命,请郑大人及溥洽方丈半个时辰后到春和殿议事。”说完行礼就快步退出,显然还有其他地方要去紧急通知。

郑洽低声道:“皇上驾崩了。”溥洽法师双掌合十,慽声宣佛:“阿弥陀佛,我佛慈悲……”

时为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

郑洽带着早已预备好的新皇告天下诏书,走进东宫春和殿。这份诏书的草稿出自方孝孺之手,黄子澄看过提了一些文字上的意见,便交给郑洽,郑洽斟酌着改动了几个字,方孝孺认可后,由郑洽用一笔漂亮的赵子昂体抄写成卷。

他进入春和殿时,殿内已经有几位大臣先到了,郑洽一一行礼后,轻声问方孝孺:“情况如何了?”方孝孺满面悲慽之色,摇了摇头道:“大行皇帝去得还算平和,皇太孙哭得肝肠寸断,现仍在宫内不能处理大事。唉,纯孝之人,世所少见啊。咱们就再等一会吧。”他心想,里面有黄子澄侍候着,外面有魏国公镇守着,应该可以安度无惊。

郑洽从袖中拿出诏书递给方孝孺,方孝孺开卷看了一下,便卷上道:“郑老弟好一笔小楷,这是新皇第一号诏书,咱们躬逢其盛啊。”郑洽便将诏书交给了掌印太监。掌印太监捧着诏书,跨着小快步,到后宫去给皇太孙过目。

这时徐辉祖和一位黑瘦的大臣一路走过来,郑洽识得是兵部尚书茹瑺,便上前见礼。那茹瑺大剌剌地点了点头,指着方孝孺问身边的徐辉祖:“魏国公,这位何人?”徐辉祖忙介绍道:“这位便是名满天下的大学问家方孝孺。”茹瑺啊了一声,道:“久仰,久仰。”拱了拱手,就走过去和齐泰说话。

郑洽心中暗道:“茹瑺尚书平日礼数周到,何以如此轻慢方孝孺?”这茹瑺原本深得朱元璋赏识,但皇帝只为要传位给朱允炆,便开始极力拔擢皇太孙身边的人,齐泰因此受到重用,茹瑺自知尚书之位将不保,对这些由天而降的新朝新贵便极是反感。郑洽又一次为方孝孺的处境感到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