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AI时代:人类将如何变革?(第2/20页)

人工智能不仅是一次技术层面的革命。人工智能因为对生产效率的大幅改进、对人类劳动的部分替代、对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而必然触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学、艺术等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的未来必将与重大的社会经济变革、教育变革、思想变革、文化变革等同步。我们无法抛开可能产生的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社会伦理问题等单独讨论技术本身,这就像我们无法抛开人类思想的启蒙而单独谈论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绘画与音乐作品一样。

人工智能可能成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更有可能成为人类社会全新的一次大发现、大变革、大融合、大发展的开端。

这是复兴的时代,这是发现的时代,这是人工智能的时代。

AI会让人类大量失业吗?

将深度学习技术推向实用化并直接促成人工智能最新一拨技术热潮到来的计算机科学家杰弗里·辛顿教授在演讲中经常用一个玩笑来开场:如果在座的有医学院的学生,那你千万不要去学放射科,不要去当放射科医生,因为这个工作在未来5年内,就会被深度学习支持的人工智能应用所取代。84

说是玩笑,这又怎么只是一个玩笑?自从2016年3月Alpha Go横空出世以来,世界公众不仅在关注机器是不是会毁灭人类,其实他们还更关心人工智能对工作、生活的直接影响,包括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家在内,大多数人最忧虑的一件事也许是:在未来的10年,到底有多少人类的工作会被机器全部或部分取代?

人类的工作被机器取代,这件事的隐含风险是不言自明的,那就是可怕的失业!

人类创造人工智能,不就是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工作效率,不就是用来帮助我们人类的吗?如果AI会造成大批人类失业,如果人工智能会让这个本就经常受战争、贫困、恐怖主义、疾病困扰的地球再平添一道失业的伤疤,我们发明AI到底还有什么用?

AI会让人类大量失业吗?

2016年年底,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英国《卫报》发表文章说:“工厂的自动化已经让众多传统制造业工人失业,人工智能的兴起很有可能会让失业潮波及中产阶级,最后只给人类留下护理、创造和监管等工作。”85

霍金的话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学者和公众对于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工作、造成失业风险的担忧。这种担忧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我觉得,霍金对于未来科技与世界格局关系的思考,过于片面和狭隘了。

人类文明史漫漫数千年,因为科技进步而造成的社会格局、经济结构的调整、变革、阵痛乃至暂时的倒退都屡见不鲜。从局部视角来看,很多划时代的科技成果必然引发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短期内很可能难以被接受,但站在足够的高度上,放眼足够长的历史变迁,所有重大的科技革命无一例外地都最终成为人类发展的加速器,同时也是人类生活品质提高的根本保障。从全局视角看,历史上还没有哪一次科技革命成为人类的灾难而不是福音。

新型纺织机、蒸汽机等现代机器出现时,就曾在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引起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恐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的确出现了以“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为代表的,将农民赶出土地并逼迫他们成为廉价产业工人的残酷事实。但从长远来说,历史无法抹杀工业革命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贡献。没有现代机器的出现,我们就没有今天这样顺畅的交通、高效的生产和远比中世纪舒适、富足许多倍的现代生活。曾经因现代机器的出现被迫脱离传统农业、传统手工业的大量劳动力,后来大都在现代工业生产或城市服务业中找到了新的就业机会。即便以数百年前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例,我们也不难发现,科技革命不仅仅会造成人类的既有工作被取代,同时也会制造出足够多的新的就业机会。

大多数情况下,工作不是消失了,而是转变为了新的形式。

在西方城市里,马车被汽车取代是另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当年,汽车开始进入大城市并逐渐普及的过程中,曾经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充当着上等人出行工具的马车,面临着实实在在的“下岗”威胁。那个年代,伦敦、巴黎、纽约等大城市里,马车出行意味着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有一连串与马车相关的工种,比如马车夫、马匹饲养和驯化者、马车制造商、马车租赁商,根据马车的需要维护道路的工人,乃至专门清理马匹粪便的清洁工。汽车的大范围普及意味着所有这些陈旧工种面临失业的风险。但只要简单地计算一下就能发现,新兴起的汽车行业拥有比传统马车行业多出数千倍甚至数万倍的产值和工作机会。原本只有中上等人才能享用的马车出行,到了20世纪,迅速演变成几乎可以被所有人公平享用的、更加廉价的汽车出行。制造汽车的大型工厂需要数以万计的设计、制造、管理职位,远比当年的马车产业对整个社会的经济贡献要大得多。

其实,人类越发展,就越不担心高新科技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冲击。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历史的进程还伴随着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野蛮和残酷,那么,到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时候,绝大多数新科技、新产业都是在很短时间内调整和适应,之后就迅速占据了产业制高点,引领人类在一个更高层次上,重新安排更高品质的工作和生活。

例如,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出现让所有传统的通信方式成为过去时,电报、纸质邮件、明信片、寻呼机等基本都退出了主流舞台。拿电报来说,今天的小孩子已经很难搞懂当年的人们是如何字斟句酌撰写电报草稿的了。电报在全球使用超过100年,最终在移动通信与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寿终正寝。根据维基百科的记录:“香港的电讯盈科已于2004年1月1日宣布终止香港境内外所有电报服务,在同一年,荷兰的电报服务亦宣告停止,美国最大的电报公司西联(Western Union Telegram)宣布2006年1月27日起终止所有电报服务。”86在中国,今天也只有极少数的老电报人,还在象征性地坚守工作岗位87。几乎没有人会质疑电报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被取代这件事,因为人们相信新技术的优越性,相信从电报行业内离开的电报人完全可以在今天这个多样化的时代找到自己的新工作岗位。我们只有从一些怀旧文章中,才能多少了解到曾经的电报人在新旧更替的历史大潮中,有着何种复杂、纠结的心情,但那种感情,已多半属于对传统和历史的依依不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