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AI时代:人类将如何变革?(第3/20页)

回到我们的核心问题:人工智能会让人类大量失业吗?

纵观人类发展史,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如果把这里的“失业”定义为工作转变的话,那么答案是“会的”。从短期看,这种转变会带来一定程度的阵痛,我们也许很难避免某些行业、某些地区出现局部的失业现象。特别是在一个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保障和教育体系建立之前,这一阵痛在所难免。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工作转变绝不是一种以大规模失业为标志的灾难性事件,而是人类社会结构、经济秩序的重新调整,在调整基础上,人类工作会大量转变为新的工作类型,从而为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人类生活的进一步提升,打下更好的基础。

2017年1月,我在达沃斯受邀与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负责人伊藤穰一(Joi Ito)讨论人工智能。其间,伊藤穰一曾说:“宏观角度来看,我们无法否认人们会因‘新技术总会导致人们失业’而恐慌,但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某些领域又会诞生新的工作。……主导AI技术研发的各大科技巨头,如果能为人们树立一种正确的态度,驱散人们心中对AI技术的恐惧,也将会是一大利好。毕竟人们对AI技术的恐惧,绝大部分来自对AI的不解。要消除恐惧,我们需要在两个方面努力:其一,是消除人们心中情绪化、非理性的恐慌心理;其二,则是理性解决问题。例如,我们必须对当前的教育体系以及职业资格认证等体系进行改革,这取决于未来机器发展的速度有多快。”88

大体上我同意伊藤穰一的观点,不过我认为,我们需要更为急迫地唤醒社会集体意识来理解并准备AI时代的到来。当今时代变革的速度,比以往任何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都要快。随着AI技术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工作如今开始被AI技术取代。举例来说,中国有一批AI创业公司正在研究人脸识别,这类技术已能批量辨识20万到30万张人脸,这是一般人不可能达到的量级和精准度,诸如保安、边防等从事辨识任务的从业人员,也势必会被取代。在另外一些领域,AI处理人际和人机关系的能力确实还不如人类,医疗行业是最好的例证,医疗检测中的某些涉及影像识别的岗位很快也会被AI技术所取代,但那仅仅是医疗专业的一小部分。

当前有两项重大的任务等着我们去解决:其一,是思考如何调配未来20年大量被AI技术替代的工作者;其二,是我们的教育亟待改革。我们需要对我们的后代进行再教育,分析哪些工作不会轻易被替代,而不仅仅去幻想从事目前看似光鲜亮丽的工作。

机器带给人类的不是失业,而是更大的自由与更加个性化的人生体验。

未来是一个人类和机器共存、协作完成各类工作的全新时代。

我们无须担忧和惧怕这个时代的到来,我们所要做的,应当是尽早认清AI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变革的规律,尽早制定更能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劳动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以便更好地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哪种工作最容易被AI取代?

那么,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哪种人类工作最容易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取代呢?什么样的从业者应该尽早做好准备,以适应或转变到全新的工作岗位呢?

对此,我有一个“五秒钟准则”,这一准则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适用的。李开复的“五秒钟准则”一项本来由人从事的工作,如果人可以在5秒钟以内对工作中需要思考和决策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决定,那么,这项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人工智能技术全部或部分取代。

比方说,传统意义上,在股票交易市场工作的普通交易员只是起到一个信息录入员或中间人的作用,他们在嘈杂、纷乱的市场里,一边关注买方诉求,一边关注卖方诉求,他们所做的工作,只是根据买家或卖家的指令,完成实际的交易操作。对于一桩交易能否成交,他们只需要关注具体数字和市场行情就能做出判断。基本上,每个独立判断,花两三秒就能做出。今天的自动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足以完成这类简单的、中介性质的工作。这就是今天各大股票交易市场里传统意义上的交易员正大幅让位于计算机的原因所在。

再比方说,驾驶汽车的时候,人类司机根据路况所做出的判断,其实都是人脑可以在短时间内处理完成,并立即做出反应的。否则,如果人类司机对路面上突然出现的障碍物、交通标志、行人等无法在一两秒内做出即时反应,驾驶的危险性就必然大幅攀升。这其实从一个侧面说明,汽车驾驶这项工作,需要的主要是快速感知外界环境、快速判断并快速响应的能力。这种决策能力符合“五秒钟准则”,因此,汽车驾驶工作终将被自动驾驶技术全面替代和超越。人工智能足以在更短时间内做出与人类一样或比人类还精准的判断,将驾驶安全等级提升一个档次。

反之,如果你的工作涉及缜密的思考、周全的推理或复杂的决策,每个具体判断并非人脑可以在5秒钟的时间内完成,那么,以目前的技术来说,你的工作是很难被机器取代的。

例如,新闻撰稿就有简单和复杂之分。信息报道类的新闻撰稿,在很大程度上正在被人工智能的新闻写作工具所取代。比如在体育类、天气类、财经类的新闻报道中,人类记者通常所做的不过是简单地组合事实,报告情况,并按照某些既定的格式完成文本写作。这种工作不需要复杂的判断,可以被机器取代。但是,同样是新闻类写作,如果你所撰写的是《纽约客》类型的深度评述文章,每篇文章都需要大量采访为基础,并在原始素材之上,发挥作者的归纳和推理能力,提炼出相对复杂的逻辑结构,设计出最适合主题的表述形式,这些工作,每一项所需要的思考时间,都远远不止5秒钟。有能力为《纽约客》撰稿的记者,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根本不用担心自己的工作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威胁。

类似地,如果你是一个可以创作钢琴曲、交响乐的作曲家,如果你是一个可以制作深度访谈节目的电视导演,如果你是一个能够从头创建故事架构的电影编剧,如果你是一个可以用创造性的方法为学生讲解复杂知识体系的教师……正在从事这些复杂工作的你,未来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来提高工作效率,但根本无须考虑是否要将工作让位于机器。

当然,这里说的“五秒钟准则”只是个经验法则,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并不符合这一准则的个例。比如说,根据病人的化验结果或医疗影像,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诊断,这件事并不是一个医生可以在几秒钟时间里就能完成的。但随着今天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深入应用,人工智能确实可以代替一部分医生的工作,快速完成基于数据或影像的初步病情筛查。再比如说,虽然许多简单工作,比如病人护理,在工作中不需要特别复杂的决策过程,但接受护理的病人,很多都会特别在意自己与护理员的沟通,那么,这样一种需要人与人交流的工作,就很难被机器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