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烽火连三月(1937年7月~10月) 南苑之痛(第3/7页)

事变后,柴山和武藤各自的态度也就出来了,前者觉得麻烦大了,后者却很愉快。军部的参谋们开始站队。

陆军省军事课课长田中新一(日本陆军士官学校25期,新潟县人)第一个站在武藤一边。

陆军省军务局长后宫淳(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7期,京都人)站在石原、河边、柴山这边。

陆军参谋本部中国课课长永津佐比重开始偏向于武藤、田中一边。

在陆军省和参谋本部的“恳谈会”上,仿佛五千只蛤蟆被扔进锅,石原是山形县人、武藤是熊本县人、田中是新潟县人、柴山是茨城县人、永津是爱知县人、后宫是京都人、河边是富山县人……日本各地方言一起上,你可以想象有多乱了。

北平达成停火协议后,武藤章仍在琢磨怎么把军队派过去。

在陆军参谋本部,武藤看见一个同事就拉住说:你知道么,北平的局势势必会恶化,必须作好南京的中央军沿平汉路北上的准备,我们至少要派过去3个师团和18个航空中队!

武藤后来成为被绞死的七名甲级战犯之一,也是七个人里官最小的,是唯一的中将。但事变时,他的作战课长的位子极为重要,业务内容就是负责筹划陆军的行动。

田中新一力顶武藤章。

按他日记里的说法,事变发生后,东京一片混乱,只有他和武藤“从容镇静”,所谓稳步开展工作,应对事变:“除诉诸武力外,别无对策。在此种想法的基础上,该两课长对紧急派出以3个师团和18个航空中队为骨干的兵力,取得了一致意见。”

田中跟武藤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同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当上了陆军参谋本部作战部部长,主导了太平洋战争时日本陆军的行动。这两个人成了桥本欣五郎、长勇之后陆军最强硬的代表。关于这一点,从1937年5月20日日本海军情报官员就华北形势问题向海军省作的报告中可以看出:

……关于撤销冀东政府问题,未能得到关东军的同意。但驻华各机关大都同意撤销,并认为这样做是可以缓和目前僵硬的日中关系的唯一办法。所以,归国后即向上司报告,必须在适当的时机排除关东军的反对,断然予以撤销。关于此事,(陆军参谋本部)参谋次长(今井清)和作战部部长(石原莞尔)也都同意,但作战课长武藤大佐反对。(陆军省)后宫(淳)军务局长、梅津(美治郎)次官、杉山(元)大臣都同意,但田中军事课长反对。

武藤章坚持向华北增兵,对石原说了一通,大概意思是:您是我的部长,我是您的手下,当年您在满洲的做法,让我对您佩服得五体投地。至于您警备苏联的观点,也挺牛的。但怎么警备呢?光保满洲还不行,我们出兵华北,把这个跟南京政府的缓冲地带抓在手里,最终也是为了警备苏联啊。光有好处,没有坏处,中国人有句话怎么说?殊途同归嘛!

武藤和田中虽然都只是课长,但事变时所处的位置重要,对外作战计划和兵力布置,都由这两课课长拟订,然后往上报,陆军参谋本部总长、陆军大臣,通常所饰的是盖章的角色。这并不是说他们是傀儡,而是日本军部的工作特点决定的。但处于作战课课长和参谋总长之间的石原就比较难受了,他把自己的担心都说了出来,但却没有顽强地坚持。

在武藤的忽悠下,原来骑墙的也一下子倒向了武藤,包括那位陆军大臣。在7月11日的“五相会议”上,杉山元开始支持出兵,并通过了除关东军和驻朝鲜军外,再从国内动员3个师团到中国的决议。

近卫内阁就这样开始被军部牵着走了。

当年意志坚定的山形县小子有一种无力感,似乎一切都在靠惯性向前推,而武藤、田中等人是腻腻的润滑油……出兵计划是7月11日正式确定的,但东京的“消息灵通人士”在10日上午就把扩大战争的讯号传到了北平。

北平那边,7月10日上午,王冷斋去秦德纯处参加中日联席会时,出现了“异动”。当时在座的,中国这边,除秦、王等人外,还有已赶回北平的冯治安师长;日方那边是樱井、斋藤等人。

秦德纯质问樱井:为什么协议达成后日军仍不时袭击宛平,而且没把军队从城外撤干净?你们已严重违反协定,由此产生的后果应由你们承担!

樱井搪塞:我们在搜寻战死的日军尸骸啊!这对我们很重要。

秦德纯说:我们可以出人帮你们找,但限期为24小时,无论找到没找到,无论找到多少,宛平城外的日军都必须全数撤回丰台!

樱井说:好。

但正在这时候,日本人寺平跑了进来,在樱井耳朵边嘀咕了几句,后者说:我得出去打个电话。随后,他对在座的日本人一使眼色,都出去了。最终是:一去不回!

形势变化了!

前面提到的今井武夫回忆:“(11日)下午两点,刚一步入(北平)特务机关,便感到一种紧张的气氛。设在天津的驻屯军司令部打来电话,于是立即接通。打电话的是一名参谋(有可能是和知鹰二),他说:今天东京的内阁会议已经决定,除关东军和驻朝鲜军外,还将从国内动员3个师团到中国,所以现在再无必要达成停火协议。如果协议已经达成也要撕毁!”

情况如此危急,宋哲元在哪?!他已经到天津了。

宋哲元一到天津,南京的电话就跟了过来,何应钦在电话里说:中国驻日大使发来消息,日本国内已进行战争动员,延迟了京都以西3个师团的复员时间,全面侵华已成定局,叫宋立即回北平备战,不要在天津跟日本人谈。但宋不接何的电话,而叫手下代接。

宋哲元拜访了日本中国驻屯军新任司令官香月清司(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4期,佐贺县人)。

日本内阁决定出兵中国后,军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病秧子田代皖一郎换了,但田代还没来得及回国就挂掉了(7月16日)。

在天津,香月给了宋哲元点儿口头保证,无非是中国妥协,日本住手之类的话。宋哲元很激动,像一年后英国首相张伯伦从慕尼黑带回跟希特勒签的协议一样。也就是说,直到这时,这位老兄仍没看明白,还想着通过谈判解决争端,继续维持自己在华北的小王国。所以他返回北平后不但没进行备战,还把防御工事给拆了,并电告南京,不叫中央军北上支援,怕因此刺激日本人,我的地盘我做主,小小的冲突可以就地解决,华北不会有大事变!

终究是蠢人。

前面说了,近卫内阁尽管一度通过了“不扩大”决议,但没两天又在强硬派的要求下,批准了武藤章拟订的出兵中国的计划。在这个计划里,从关东军派出独立混成第1、第11旅团,航空兵6个中队;从朝鲜派出第20师团,航空兵3个中队;从国内派出3个师团,航空兵18个中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