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动荡的年月(第2/4页)

1263年阿里不哥将阿鲁忽逐出亦列河流域后,卓帐于此,肆意屠戮阿鲁忽的无辜的兵民,大启衅乱,使其诸将皆感寒心,于是托词叛去者甚多。次年(1264)春,阿力麻里大饥。阿里不哥毫不顾惜人民,其士卒以小麦代大麦饲马,而人民竟以刍秣为食,饿死者甚众。阿力麻里之长老亦多饥饿而死。人民无计,群祷于天,诉兵士残暴横行,求上苍护佑。(注:《忽必烈汗纪译释》,第49页;《史集》英译本第2卷与此相近,而俄译本称阿里不哥屠戮的是忽必烈的士兵(见汉译本,第304页)。)《苏拉赫词典补编》的作者札马剌·哈儿昔提到他于此年秋从阿力麻里出走,赴阿鲁忽所在之可失哈儿(注:札马剌·哈儿昔离阿力麻里出走之事见于《苏拉赫词典补编》,华涛汉译本,第97页。),估计也是因为迫于饥饿。

阿里不哥在亦列河流域的残暴统治在自己的营垒中播下瓦解的种子。据《史集》记载:“一日,阿里不哥方纵游宴,狂风忽起,其朝会大帐(Khaimeh)之钉数千尽拔,帐柱亦折,与会者皆伤。国相(arkani daulat)及诸大臣视为不详之兆,皆以为灾祸将降于阿里不哥,于是决定背弃他,相率引去。诸王将帅相继离去使阿里不哥和阿速带势力大衰,无计可施,率残存的土卒留驻阿力麻里,缺粮少食,窘迫万状。”(注:《忽必烈汗纪译释》,第49—50页;《史集》汉译本,第2卷,第304页。)

阿里不哥的失败已不可避免。叛变之风从驻于亦列河的军队蔓延至阿里不哥留驻蒙古本土的宗王大将。是时居于阿勒台沙碛前札卜罕沐涟河畔的蒙哥之子玉龙答失亦有意投降忽必烈,遣使至阿里不哥处索其父玉印。阿里不哥或因失察其情,竟以予之。玉龙答失乃与诸千户率军投归忽必烈。(注:《史集》卡里米波斯文刊本,第628页;《忽必烈汗纪译释》,第50页;《史集》汉译本,第2卷,第305页。)阿里不哥在金山一带的防线土崩瓦解。不久,阿里不哥投降。

(一)海都的扩张

阿鲁忽在阿里不哥势穷之际,再度向忽阐河下游发展,击败钦察汗别儿哥的军队,迫使钦察汗国与窝阔台汗国联合起来。时窝阔台汗国的在位汗虽然是禾忽,但他的势力受到阿里不哥的重创,而海都则利用支持阿里不哥的机会发展起来。海都对窝阔台家族的失败极为不满,一直怀恨在心。1256年,宪宗遣石天麟出使海都,被海都扣留数十年之久。(注:《元史》卷159,《石天麟传》,第3619页。)海都兴起之初,势力尚弱,所以除了拒不应诏赴诸王大会外,他没有倾全力对付忽必烈,而把扩张的目标放在远离汉地的突厥斯坦。

阿力麻里附近的虎牙思,一直是察合台汗国大斡耳朵驻地。中统元年(1260)底,阿鲁忽受阿里不哥之命,即察合台兀鲁思汗位于阿力麻里。阿鲁忽归顺忽必烈后,阿里不哥率大军攻占此地。阿里不哥失败后,此地复归阿鲁忽所有。窝阔台的分地本在叶密立、霍博一带,海都则居于海押立。但《元史·地理志》中却有“诸王海都行营于阿力麻里,盖其分地也”的记载。《元史·地理志》接着又提到“至元五年(1268)海都叛”,自阿力麻里举兵东犯。由此可知海都侵夺阿力麻里以为分地的时间,当在至元五年之前。

至元五年前后阿里麻里地区的情况在汉文史料中语焉不详,我们所能依据的只有波斯文史籍。宏达迷儿在其著作中描述了阿鲁忽和海都的战争,惜未说明发生的地点:“[阿鲁忽娶兀鲁忽乃妃子以后,]这时海都汗在别儿哥汗的援助下,举起了反抗的旗帜,双方进行了两次战斗。在第一次战斗中,阿鲁忽战败,然而在第二次[战斗]中,他获得了胜利。”(注:宏达迷儿:《旅行者之友》,德弗雷麦里法文节译本,第68页。)

迷儿宏德的《洁净园》中保存了一段关于海都是如何得到别儿哥的援助的记载:当别儿哥接到了海都要求提供援助的请求后,要巫师为他卜测此举之凶吉。巫师告以海都将大吉。于是别儿哥允诺以人力和财力援助海都,并在海都战胜阿鲁忽之后,承认他为察合汗国之主。(注:见巴托尔德:《蒙古入侵时代的突厥斯坦》,英译本,1968年,第491页。)迷儿宏德接着叙述了海都在得到别儿哥的援助后与阿鲁忽作战的过程:阿鲁忽从他的诸将中选一人与海都作战,但兵败被杀。此后,阿鲁忽又派出一位诸王率领大军前去,这一次战胜了海都。(注:见《蒙古入侵时代的突厥斯坦》,英译本,第491页。)宏达迷儿说,此事发生于伊斯兰太阴历662年(1263—1264),即阿鲁忽死去的前一年。(注:宏达迷儿:《旅行者之友》,法文节译本,第68页。)宏达迷儿关于阿鲁忽死期的说法是错误的,但重要的是它披露出阿鲁忽与海都的斗争,发生在他死前一年。

《木阴历史选》明确提到了阿鲁忽的逝期:“在伊斯兰太阴历664年(1265—1266),他由于生病自然地死去。他的墓地在阿力麻里。”(注:欧班夫人校勘本(Extraits du Muntakhab al-Tavarikh-i Mu’ini,anonymed Iskandar,publies par Jean Aubin,Teheran,1957),第104页。)据此可知,直至阿鲁忽去世,即1265或1266年初,阿力麻里仍在察合台汗国的控制下。但在一年内,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兀鲁忽乃妃子在察合台汗国诸王亲贵大臣的支持下,立己子木八剌沙为汗。消息传至汉地后,忽必烈派出察合台后王八剌归国,把木八剌沙赶下台,夺取了察合台汗国的权力。值得注意的是,札马剌·哈儿昔说木八剌沙的即位大典不在虎牙思,而在Ahankran。而木八剌沙被八剌擒获的地点则在费尔干那盆地的东端忽毡附近,时为回历662年12月(1264年3月31日—1264年4月28日)。(注:《苏拉赫词典补编》,华涛汉译本,第94页。)这个时间我们在前面已作校正,此处不赘。而瓦撒夫则提到八剌击败木八剌沙后,亦不在传统的大斡耳朵所在地阿力麻里附近的虎牙思,而在斡思坚(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奥什州乌兹根市)宣布即汗位,时为1266年。综合上述诸史的记载,可以进一步把海都侵占阿力麻里的时间大致框定在木八剌沙在位之前不久,即1266年,亦即至元三年。

海都夺取阿力麻里并非孤立的事件。同一时期,察合台汗国与窝阔台汗国在中亚许多地方发生冲突。拉施都丁说:“由于察合台的兀鲁思与海都之地相接,有些地方为海都所占,八剌曾数度与海都作战。”此段中,“有些地方为海都所占”一句,波斯文原文作ba’zīqāidūbidast furūgirifta。(注:波斯文原文见《史集》卡里米波斯文刊本,第537页。)《史集》俄译者认为bazī与qāidū之间存在“耶扎菲结构”,译为“海都的一些”,把b‘azīqāidū合在一起看作宾语,而主语则是上句中出现的八剌,全句译作:“[八剌]夺取了海都的一部分领地”。(注:《史集》俄译本,第2卷,第91页;汉译本,第164页。)笔者认为ba‘zī“一些”与qāidū“海都”之间没有“耶扎菲结构”,ba‘zī是宾语,qāidū是主语,故译之如上。(注:波义耳也是这样译的,见《史集》英译本,第2卷,第139—1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