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动荡的年月(第3/4页)

海都所占据的,除了汉文史料提到的阿力麻里之外,尚有其他地方,这在《瓦撒夫史》中记载得最为清楚。作者说海都占据了“从塔剌思、肯切克、讹打剌、可失哈儿和阿母河那边地区的整个地带”。(注:《瓦撒夫史》第1卷,波斯文,第133页;德译本,第127页。)作者接着又说:“当海都利用事端变化(按,据上下文,似指阿鲁忽死后,察合台汗国内乱),抱着寻找合罕军队的目的,从塔剌思的肯切克出动时……”(注:同上书,波斯文,第135页;德译本,第128页。)从上述瓦撒夫提到的一连串地名看,海都占据了从亦列河直至忽阐河的地盘,即亦列水、碎叶水和塔剌思河流域这一片中亚最为肥美的草原,由此发迹起来。

八剌即位后,短期内即控制了察合台汗国,并开始努力收复被海都夺去的土地,在阿母河以北地区和忽阐河以东草原出现了以元廷为后盾的察合台汗国,与受到朮赤兀鲁思支持的窝阔台汗国两大势力对峙的局面,导致双方诉诸武力。海都在忽阐河畔的会战中受挫,后得新即位的钦察汗蒙哥帖木儿的援助,举兵再战,大败八剌,迫使他向西溃逃,退入阿母河以北地区。(注:参见拙文《至元初年的察合台汗国》,南京大学《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9辑,1985年。)海都控制了忽阐河以东草原,八剌则困居阿母河以北地区。

1269年,八剌东行至海都控制下的塔剌思河流域,与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三方诸王聚会于塔剌思和肯切克(Kenjek)草原(注:《史集·阿八哈传》,卡尔扬刊本,第12页;《史集》汉译本,第3卷,第110页。瓦撒夫的记载不同,他说三方会聚于撒麻耳干以北的哈忒旺(Katwan)草原,而会议举行于回历665年(1267),同时他把此后发生的八剌入侵伊利汗国之事,也提前了两年,系于1268—1269年。),这是一次没有大汗参加,也没有经过大汗同意的西北诸王瓜分阿母河以北地区的忽里台大会。在谈判中海都成功地迫使八剌让出阿母河以北三分之一地区的权益。

《木阴历史选》中提到的八剌在离塔剌思不远的忽阑八什(Qulan-bašï)之地的活动,大约也是这一时期的事。木阴说:“据说在严冬的时候,他(指八剌)乘骑经过一个叫忽阑八什(Qulan-bašï)的地方,这里是整个图兰(Turan)之地最冷的地方。有一次,严冬束缚了他的脚,他情不自禁地从马上跌下来。此后他才恢复了知觉,亲手用棍子打了冻僵的脚。他说:‘这脚为什么因寒冷而对抗扎撒耽搁不前?’”(注:见欧班夫人校勘本,第105页。)“忽阑八什”之地,志费尼书中曾数见,但拼法不固定。一次作者说:“在别纳客惕河,诸王子团聚在父王(成吉思汗)身边,召开一次忽里台大会。然后,他们由此启程,直抵忽阑八什,朮赤从另一方赶到,与其父会师。”另一次,志费尼说:“长子朮赤曾到忽阑八什去见成吉思汗,并从那里归去,这时大限已到。”还有一次,志费尼在叙述镇守呼罗珊的大臣阿儿浑东行朝见蒙哥时,“行人抵达塔剌思,得到蒙哥合罕即位的喜讯。他加快步伐,尽管大雪使行动不便,阻止前进,他却毫不理睬。他抵达忽阑八什境内,大雪填平沟谷山丘,封锁道路。填满大路的雪深逾一马。”(注:《世界征服者史》,第164、314、613页。)阿儿浑所遇的情况与八剌颇为类似。忽阑八什山口位于阿雷思和塔剌思之间。其名在突厥语中义为“野驴头”。

(二)那木罕北征

阿里不哥失败后,忽必烈出兵占领亦列河流域是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之一。瓦撒夫书记载道:

当统治之顺序轮到公正的忽必烈合罕之时,当阿里[不哥]的激动与阿鲁忽之违抗达到其转变点之时,忽必烈合罕命一支大军前往阿母河岸,使一切居于这一地区的[那些]企图独立的宗王统统从交通线上撤走,这样合罕的使臣可以毫无困难地往返于旭烈兀大王[与大汗之间]。海都对此十分不安,……并踏上了通向战争[之程]。(注:《瓦撒夫史》第1卷,波斯文,第132页;德译本,第126页。)

此事在《史集》中亦有反映,拉施都丁记旭烈兀受封为伊利汗时写道:

不久前,使团自契丹之地到来,忽必烈合罕已登上皇位,阿里不哥已成为他顺服的臣下,而阿鲁忽则已去世。旭烈兀受旨:为自阿母河至遥远的苫国(叙利亚)和密昔儿(埃及)地之王。他们(指忽必烈宫廷)已派出三万名威名卓著的蒙古骑兵来增援他。(注:《史集》第3卷,巴库波斯文刊本,第90页;汉译本,第94页。参见拙文《旭烈兀时代汉地与波斯使臣往来考略》,《蒙古史研究》,第2辑,1986年。)

对比《史集》与《瓦撒夫史》记载,可知二者所述的是同一件事。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忽必烈刚平定阿里不哥之乱,派三万蒙古人直接增援旭烈兀似不可能,当以瓦撒夫所记为是,即忽必烈的目的是恢复原蒙古国时代大汗对中亚的控制权,保证汉地与波斯之间的往来畅通无阻。

查元初朝廷向西北派军,只有忽必烈之子那木罕出兵规模最大。那木罕受封北平王,出镇漠北事在至元二年(1265)二月。(注:《元史》卷6,《世祖纪》,第111页;卷108,《诸王表》,第2738页。)时间亦相近。如果这支负责保护汉地与波斯交通的军队就是那木罕所部的话,那么它并没有到达阿母河岸,而是止于阿力麻里草原。那木罕进驻阿力麻里引起海都的恐慌,《元史》记载,至元五年(1268),海都叛,自阿力麻里“举兵南来,世祖逆败之于北庭,又追至阿力麻里,则又远遁二千余里,上令勿追”。(注:《元史》卷63,《地理志》。)《史集》亦有如下记载:

时[海都]与火你赤那颜攻击了依附于蒙哥之子玉龙答失的纳邻(Narin),驻军于彼处,杀人越货,叛迹昭然。合罕遣其子那木罕率如下左右翼诸王……前往讨之。(注:《史集》,卡里米刊本,第632—633页;《史集》汉译本,第2卷,第312页。邵循正据《元史·玉哇失传》改“纳邻”为“八邻”,见《忽必烈汗纪译释》,第61页。)

上述《史集》和《瓦撒夫史》在叙述忽必烈向西域出兵的同时,也都提到了那木罕出兵之事,并未将二者等同起来。这可能是因为波斯史家偏居西域,对蒙古本土和汉地所发生的事了解得不够准确。

至元八年(1271)那木罕建幕庭于阿力麻里。(注:《元史》卷13,第265页。)元朝为控制这一地域,不断增强那木罕的力量。《元史》有至元十年(1273)向那木罕军补给装备的记载。(注:同上书,第147、152页。)至元十年(1273)“诸王孛兀儿出率所部与皇子北平王合军,讨叛臣聂古伯,平之”。(注:同上书,第152页。)从那木罕参加讨叛看来,这场战斗发生于伊犁河流域以西之处,而这个聂古伯可能就是《史集》记载的海都所立的八剌的继位人,撒班(Sarban)之子Negübei。八剌死于至元七年(1270)。《史集》说Negübei统治了三年时间,与《元史》所记合。但根据札马剌·哈儿昔的记载,聂古伯为海都支持下的不合帖木儿所杀。(注:《苏拉赫词典补编》,华涛汉译本,第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