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 国人的劣根性(第2/11页)

中国的现代隐士

最近长沙有对儿四十出头的白领夫妇,放弃了优厚的城市生活与高薪,到了一处山野之地,捡着别人废弃的房子种地,而且很快就自给自足地过上了日子,跟他们在一起的还有两岁多的孩子。然后他们还可以上网发博客描述自己的生活,引来了无数人的羡慕。

话说这种隐士的生活一直是文化的一种追求,而且这个追求还不分东西方,各国都有对于这种生活的大量描述,很多人在自己的人生旅程当中表达过对于这种生活的向往,按照现代的话说,那叫做羡慕嫉妒恨。实际上这是一种文化的基因,是对于群居生活压力的一种主动逃避与消极抗争。这两位从城市出走的原因也是于此。

前两天看到苹果公司的掌门人乔布斯说过的一段话:“从17岁开始,在这33年当中,每天早上我都在镜子里问自己,如果今天就是我生命中最后的一天,我今天原本必须要做的事是不是有意义的?如果连续有很多天这个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的生活就错了。”有时候可能很多人觉得这段话有些矫情,但如果真的能这样问自己的话,说不定我们的生活会幸福得多。那并非是成功人士在丰衣足食之后的想法,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反思。

在现代社会当中,这种反思更为让人看重,但也更为不易得。原因很简单,古代是个自给自足的社会,做一个隐士所付出的代价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几亩山田就足够让人活着了。而在一个刚刚跨入工业文明没有多少年的地方,社会的紧密结合与分工合作越发地明显,每个人都在一个庞大的网络当中,借助这个网络支撑自己的生活。这个生活未必是赚钱,而是所有现代生活的必需品都要仰赖这种社会网络才能得到,我们的生存技能已经极度退化,变得无法离开这个社会网络了——还有多少人会种地或者用柴锅给自己做饭呢?

而且在精神层面上,古代的隐士也早就渐行渐远。古代的隐士践行的是一种现代社会已经没有的理念,除了为了躲避世情之外,更多的是寻求某种精神的超越。而现代隐士则更多的是厌倦与怀疑,那并非是躲避乱世,而是在躲避盛世的喧嚣。

但现代隐士也有比古代更为优越的条件,很多作出这种选择的人,往往具有身在物外而保持联系的能力。这两位还可以发博客描述自己的生活,就是现代隐士最为有趣的写照,他们可以通过离开社会的具体生活层面,但保持着对于社会的了解与交流,只是这种了解与交流对于他们来说具有更大的选择余地。

这也正是现代社会所带来的某些变化。原来的隐士们只能在离开社会与生活在社会当中二选一,所谓“大隐隐于市”基本就是自我安慰的话。现代隐士则可以通过现代技术使得自己既处于社会之外,同时也处于社会之内。这在古代是不能想象的,也由此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意义。

这种社会意义在于选择的多样性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经历过很长时间对于个人生活完全无法把握的时代,无论是螺丝钉还是一块砖,每个人在社会当中必须有一个别人帮你设定好的位置,而设定这个位置的人本身也是被另外一些人设定了位置。整个社会在一个固化的环境下窒息了创造力与前进的动力。也就是在最近这十几年的时间,我们的社会才进化到了可以让个人选择是天经地义的阶段,而且在物质上与精神状态上做好了准备。

当有些人在这种状态下作出了成为一个现代隐士的抉择时,就等于指出了另外一种人生的路径是可能的,由此更加强了个人选择与个人权利在社会当中的认同度,在某种意义上对于社会发展是一种具有推动意义的行为艺术。而且可以告诉其他人,很多东西不是你们想象的那么可怕,没有什么人间力量是我一定要奉承、一定要仰赖才能活着的。这与古代隐士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只不过影响的范围更大、社会意义更深了。这是一种其他领域当中的“不合作运动”。

所以,当看到这些现代隐士的时候,让人心中涌起的未必全是归隐田园的可能性,也可能是改变社会的雄心,因为从这里可以知道没有什么能主宰我们寻求自己想要的生活,那些训诫都是危言耸听的浮云。

年轻时保持基本良知

有一天我写了这么一段话发在了微博上:“年轻的时候就把自己的道德底线定得太高不好,一个是生活会太艰难,二是还不知道世界其实很复杂,对错没有那么简单。年轻时保持基本良知即可,随着年龄增大、经验增多、社会资源更丰富,再把底线逐步提高。”结果被骂得很惨。很多人连看都不看“保持基本良知”这几个字,直接就认为这是我在教年轻人无恶不作,然后回头是岸。

这事儿倒是不太奇怪,因为咱这里的历史盛产不能达到的圣人,以及知道自己达不到、从而自甘堕落的庸人,就是少了知道自己的缺陷而努力做到自己最好一面的普通人。很不幸的是,一旦青年人受到了误导,往往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给自己订立了一个高标准,当在生活里撞得头破血流的时候,那种底线迅速降低到没有的程度,还不如直接因为不懂事儿堕落的人呢,因为不懂事早晚会懂事,懂了一半产生的幻灭感,那就完全没有底线可言了。

这事儿令人感慨的地方在于,我这辈子活到40岁,见过最多的就是理想主义者与号称自己有道德洁癖的人掉进粪坑,而坚守最起码底线人的,往往不会堕落。正所谓坚守底线、往往游刃有余;道德高标,最终婊子牌坊。

这话似乎与喝酒没有关系,实际上也算是酒桌上的人生总结。我年轻的时候,往往因为争强好胜而高估自己的酒量,高着高着就自己信以为真了。而且年轻就是资本嘛,别说少数民族先天带着几分酒气问世,就是凭借着多年习武练就的好胃口,喝倒一般人还是很容易的。尤其当自己吨数超过某个指标之后,我们把体重除以酒精,就会知道单位体积所能容纳的酒精含量。

到了对于自己有着基本认识,并且承担了某种责任的时候,自然也就不会浮夸自己的酒量,如果岁数逐渐变大还这么喝,原本一天能缓过劲儿来的身体,必须要等到两天左右才行。这就是我们自己对于自己的认识,由此也能够认识到,当年觉得自己引以为豪的酒量,其实并非是真的知道能喝多少,更多的是一种不知天高地厚。而现在能够坦然说出自己不能喝多少,并且有了节制,是一种对于自己真正的自信。